郑大考研网育博书店
标题:
学术社区:董广安:泛传播时代的媒介素养教育
[打印本页]
作者:
郑大考研网1
时间:
2010-6-12 12:49
标题:
学术社区:董广安:泛传播时代的媒介素养教育
早在
1964
年,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在其著作《理解媒介》一书中,提出了这样的预言:在经历了文字诞生之前的“部落化”阶段、文字和印刷术出现之后的“非部落化”阶段之后,随着电力时代的到来,人类将重新回到“部落化”状态。
40
多年后的今天,现代传播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曾经令人们振聋发聩、费解不已的“麦克卢汉式预言”变为现实。互联网的出现和对现实生活的全面渗透,深刻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和信息交流方式,更在相当程度上改变着当今的大众传播格局。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统计中心
2009
年
1
月份的统计报告,目前我国网民已达
2.98
亿,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网民大国”和“宽带大国”。网络传播的兴盛,个人化传播时代的到来,使得传播者不再仅仅是政府机构或专业新闻工作者,普通公众亦在网络传播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并以一种独特的力量日渐影响着政府的决策和社会的进程。
传播权的泛化,一定程度上催生了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这从近几年的几起重大新闻事件中可窥见一斑,如
2006
年的孙志刚案、刘涌改判案,
2007
年的厦门
PX
事件,
2008
年的贵州瓮安事件等。在这些新闻事件中,网民自发的发帖、跟帖、转帖等传播行为,汇聚成了洪流般的网络舆论,并最终演化成一股强大的推动现实的民意力量,不仅为传统媒体设置了报道的议程,更影响了政府的决策。
人们似乎看到了网络催生民主的曙光。
但在
2008
年初的“艳照门”事件中,借助于最新的文件传输技术,网民们将当事人的隐私暴露于众目睽睽之下,并使之无可逃避地接受公众的“道德审判”。在
2008
年
8
月的北京奥运会上,女子
10
米
气手枪冠军郭文珺,在赛后透露了自己金牌背后的另一个梦想——寻找消失了
10
年的父亲。具有丰富“人肉搜索”经验的猫扑网和天涯网,几乎在同一时间贴出《为奥运冠军发起“人肉搜索”》的帖子,过万热心网友加入“人肉搜索”,帮助郭文珺寻找失踪的父亲。最后父亲虽然找到了,但网友们在网上公布并广为转帖的大量揭秘式信息,令郭文珺和父亲陷入难以言说的尴尬。
2008
年,借助于网络强大的组织动员功能,网民们自发展开了一系列的“人肉搜索”活动,如“张殊凡事件”、“铜须门事件”、“天价理发事件”等,在这些“人肉搜索”活动中,当事人被众多网民集体“追杀”和“通缉”,其住址、电话、身份证号码、单位,甚至家庭成员姓名等被置于网页最显著的位置。网民们的“扬善惩恶”,被异化为网络暴力;网络的民主,已经演变成为多数人的暴政。
在人人都是传播者、人人都有传播权的“泛传播”时代,我们需要从法律与道德的双重视角来审视自己和他人的传播行为。有效地获取网络信息,正确地解读和评价网络信息,理性地使用和传播网络信息,应成为每个网民、每个传播者的行为标尺,推行媒介素养教育将成为净化网络环境、规范网民传播行为的当务之急。
媒介素养教育源于
20
世纪
30
年代的英国,盛行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其要义在于通过教育培养人们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在
1997
年,英国就有近
2/3
的学校开设了媒介研究课程,现在许多学院和大学都设有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师培训项目;在美国,有大约
5000
所中学开设了新闻传播学课程,选修的学生每年约有
17.5
万人
;
在德国,有关媒介素养的知识是师范类院校、成人教育机构、宗教团体和社区工作者的经常性的讲演和宣传内容;作为当代西方最重视媒介素养教育的国家,澳大利亚拥有一套从幼儿园到十二年级的完整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与教材,并且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通过法令使媒介素养教育成为常规教育的国家。
2007
年
4
月,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发起成立了国内第一个“媒介素养教育行动小组”,计划在小学生中开展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推广行动。“媒介素养教育行动小组”现已正式与复旦小学和同济小学开展合作,在这两所小学的四年级学生中普及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行动小组”运用多种授课方式,在帮助小学生培养理性面对媒体的意识,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增强自我约束的能力,提高自身的媒介素质方面,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媒介素养教育在国内刚刚起步,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探讨亦刚刚开始。在笔者看来,媒介素养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区和家庭三方面通力协作。
首先,应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学校正规教育体系。
从小学教育开始,设置相应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形态的媒体和不同类别的信息所具有的不同内涵及品质,知道如何正确地辨识、判断和选择它们,如何有效地把握、运用和利用它们。尤其要帮助学生弄清它们对自己生活的价值和意义,明确其有益性及有害性,从而能够增强识别力、判断力和免疫力。
其次,利用社区力量开展媒介素养教育。
在西方,以社区为单位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是当前国际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在我国,一些公益机构如中国传播学会、大学新闻与传播院系、青少年保护组织等社会性团体可与居民社区开展合作,参与媒介素养课程教材的编写,开展一些经常性的媒介素养知识讲座等,这也是加强公民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社会途径之一。
最后,重视家庭在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中的关键作用。
家庭是青少年上网最为频繁的地方,父母对网络的态度直接影响着青少年对网络的使用。因此,父母自己首先要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要对孩子的网络接触和使用行为进行正确引导和适时监督,帮助孩子养成并坚持良好的网络接触习惯。
(注:中国记者
2009
年第
3
期刊登时有删节)
欢迎光临 郑大考研网育博书店 (http://bbs.zzuedu.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