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考研网育博书店
标题:
2014年考研政治考前冲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打印本页]
作者:
夜末清风
时间:
2013-12-31 15:24
标题:
2014年考研政治考前冲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
1.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经济上实行以国营经济为主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即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方针。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1)国营经济。它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是整个新民主主义政权的主要物质基础,是整个社会经济的领导力量。(2)合作社经济。它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劳动人民群众的集体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3)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它是以资本家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为基础、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私营经济,它具有有利于社会主义的积极的一面,又有不利于社会主义的消极的一面,但经过社会主义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一部分。(4)个体经济。是指分散的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经济,占国民经济总量的80%以上。经过社会主义的改造,将成为社会主义的集体经济。(5)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又称公私合营经济。是一种国家同私人资本合作的具有若干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份。这种经济的发展前途是向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发展的。其中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所以,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些经济成分中,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形成的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而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体的个体经济,则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新民主主义社会要继续向前发展,就要不断扩大国营经济,同时逐步将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改变为社会主义经济,使社会主义经济逐步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这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与之相联系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及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就集中表现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随着土地改革的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0-1952.12),主要矛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各族人民与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1953-1956),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主要矛盾,主要任务是进行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以解决当时国内主要矛盾,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主要矛盾及其主要任务
中国革命的两阶 段 民主主义革命
(1840-1949) 社会主义革命
(1949-1956) 社会主义社会
阶段划 分 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 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1949-1952 1953-1956 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1956-2050)
主要矛 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各族人民同国民党残余势力的矛盾 两个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条道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矛盾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 务 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社会。 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 进行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发展生产力
4.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带有过渡性质的社会,而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它属于社会主义体系,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和桥梁。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因素。
5.这一时期的民族资产阶级仍然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既有剥削工人的一面,又有接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一面,因此,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也具有两重性,既有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阶级利益相互对立的对抗性的一面,又有相互合作、具有相同利益的非对抗性的一面。对于工人阶级和社会主义革命来说,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剥削阶级是被消灭的对象,作为可以接受共产党和工人阶级领导的社会力量,又是团结和改造的对象。
6.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
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在中国通过新民主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纲领所规定的。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必须有相应的各方面条件。
①物质基础和经济条件
经济方面的条件主要有两点:一是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及现代化工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这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特别是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工商业采取保护的政策,使濒临危机的民族工商业得到新的发展,进一步创造了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物质基础,即生产力基础。二是在新民主主义经济结构中,不仅有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更重要的是还有处于领导地位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它主要是通过没收国民党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建立起来,这些先进生产力更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条件。
②政治保证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条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成为新中国的执政党,这是决定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政治力量;二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各级政权的建立,这是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政治保障。
③国际因素
20世纪50年代,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还有国际环境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特别是苏联在战后的迅速恢复显示了社会主义的勃勃生机,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苏联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支援,等等,都成为促使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国际条件。
作者:
夜末清风
时间:
2013-12-31 15:24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基本内容
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证明,中国社会经济状况不允许走资本主义道路,我国已经丧失了通过资本主义工业化进入强国行列的机遇,如果搞资本主义只能成为帝国主义的附庸,而当时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的新特点又促使中国人民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也决定了中国必然走社会主义道路。因此,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实现国家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上,中国不可能选择资本主义道路,而是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1.党的七届二中会会提出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即"两个转变"同时并举的思想。
2.从1949年至1952年,党领导人民首先集中力量恢复国民经济、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与此同时,开始为将来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条件。
3.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关于总路线的完整的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们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唯一"这个提法反映了当时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还缺乏科学的认识。
这条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4.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之所以实行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原因在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不能离开对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改造而孤立地进行,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实践证明了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第一,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第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是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迫切需要。
第三,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客观需要。
党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充分考虑了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相对于其他经济成分表现出巨大的优越性,这成为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依靠力量。
第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愈来愈不适应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经验,成为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
第三,土地改革完成后,党在农村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并积累了丰富经验,实际上成为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
第四,苏联社会主义发展已经显示出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对我国有重要榜样作用。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独具特色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国广大农民从封建剥削制度下解放出来,农业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这种积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体经济的积极性;二是互助合作的积极性。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党制定并贯彻执行了依靠贫农、下中农,团结其他中农,发展互助合作,由限制到逐步消灭富农剥削的农村阶级政策。这就使农业合作化进程有了坚实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大体上经历了互助组(社会主义萌芽性质)、初级社(半社会主义性质)和高级社(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三个发展阶段。
二、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特点和经验是:
第一,党和政府采取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在方法步骤上,从供销合作入手,逐步发展到走生产合作的道路;
第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三个步骤。第一步,办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手工业供销小组;第二步,办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第三步,建立具有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性质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创造了由带有社会主义因素的手工业生产小组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供销合作化,再到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合作化的过渡形式;
第三,通过耐心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办法,提高手工业者的社会主义觉悟,引导他们自愿地组织到手工业合作社中来从而把手工业的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
第四,毛泽东规定了手工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方针,就是为农业生产服务,为服从生活服务,为出口贸易服务。
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适合中国情况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第一,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所谓赎买,就是国家有偿地将私营资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赎买的具体方式不是由国家支付一笔巨额补偿资金,而是让资本家在一定年限内从企业经营所获得中获取一部分利润。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和平赎买方针的重要意义在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有利于发挥私营工商业在国计民生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争取和团结民族资产阶级,有利于团结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民主人士,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有利于发挥民族资产阶级中大多数人的知识、才能、技术专长和管理经验,也有利于争取和团结那些原来同资产阶级相联系的知识分子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我国之所以能够采取赎买的方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和平改造:
首先是因为,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在社会主义革命阶段,民族资产阶级既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我国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存在着的剥削和被剥削的对抗性的矛盾。
其次,中国共产党与民族资产阶级长期保持着统一战线的关系,这就为将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对抗性的矛盾转化为非对抗性矛盾并按照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提供了前提。
再次,我国已经有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这是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能够以不流血的、非暴力的和平方式进行的必要条件,党和政府引导和迫使资产阶级接受改造的重要条件。我国已经建立了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并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这就造成了私人资本主义在政治上、经济上对社会主义的依靠。
最后,当时国家对粮食和工业原料的统购统销,以及资本主义企业中工人群众对资本家的监督等因素,这样,就使私人资本主义企业只能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作者:
夜末清风
时间:
2013-12-31 15:24
第二,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所谓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在国家直接控制和支配下的资本主义经济。它主要地不是为了资本家的利润而存在,而是为了供应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而存在。这种新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带着很大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是对工人和国家有利的。国家资本主义有初级形式和高级形之分。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国家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三个步骤:
第一步主要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在私营工业中实行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在私营商业中采取委托经销、代销等形式,既帮助私营企业克服困难,也使其生产和经营开始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这些企业的利润,按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四个方面进行分配,即当时所说的"四马分肥"。第二步主要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国家向私营企业投资入股,企业的生产资料由国家和资本家共同所有;企业利润的分配仍为"四马分肥";国家派干部(即公方代表)进入企业内部,根据国家建设需要,同工人、资本家(私方代表)共同管理和改造企业,公方代表居领导地位。第三部是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进高潮。年底,全国99%的工业企业和82%的商业企业实行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这标志着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已基本完成。全行业公私合营后,企业的生产关系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基本上成为社会主义国营性质的企业。
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制度的改造,即把资本主义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另一方面是人的改造,即把资本家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四、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创造了一系列适合中国特点的过渡形式,成功地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创造性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稳步前进、逐步过渡的方式,既避免了社会动荡和生产力的破坏,又使被改造对象逐步提高觉悟,愿意接受改造,变成社会主义劳动者。
第三,运用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说服教育等原则实现了和平过渡,不仅保证了社会稳定,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2.客观辨证地看待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失误和偏差。
第一,在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单一,追求纯粹的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
第二,在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简单化,只注意到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这两种基本形式,而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公有制经济可以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缺乏认识("一大二公,纯而又纯")。党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曾对这些问题有所觉察,对某些问题也做过纠正,但毕竟认识不深。
第三,更重要的是,当时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形成科学的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还没有完全搞清楚,致使一些遗留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
但是,不能因为出现这些失误而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列宁说:"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上,有两个事实是世界历史上各种革命大变动中罕见的:一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这些情况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
1.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2.社会主义改造带来的深刻变化
(1)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
(2)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执行和提前完成,使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达到一定的程度。
(3)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基本建立的同时,我国的政治领域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4)伴随着社会经济制度和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化,我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已经被清除出中国大陆;官僚资产阶级已经在中国内地被消灭;原来的地主和富农正在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新人;民族资产阶级分子被改造成社会主义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工人阶级已经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亿万农民和其他个体劳动者已经变成社会主义的集体劳动者;知识界已经组成一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队伍。广大劳动人民从此摆脱了被剥削被奴役的地位,成为掌握生产资料的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以及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
(5)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党和全国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也发生了变化。
过渡时期存在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了,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精力来解决这个矛盾,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第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其与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致性和能够在经济落后条件下尽可能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今天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都离不开走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第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广大劳动人民从此彻底摆脱了受压迫、受剥削的地位,成了生产资料的主人。这是中国几千年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革。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极大地巩固和扩大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
第三,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它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也为其他相对落后国家探索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走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
第四,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中顺利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欢迎光临 郑大考研网育博书店 (http://bbs.zzuedu.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