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考研网育博书店
标题:
大学之综合 学科之特色——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州大学校长刘炯天
[打印本页]
作者:
郑大考研网
时间:
2015-7-11 09:39
标题:
大学之综合 学科之特色——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州大学校长刘炯天
今年是郑州大学合校15周年。
郑州大学由原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河南医科大学于2000年7月10日合并组建而成,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计划”入选高校,也是全国第一所实施省级政府与教育部共建的省属高校。
合校15年来,郑州大学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和办学规律,秉承特色发展道路,抓住机遇,深度融合,完成了综合性大学的布局。实施优势特色学科建设,推进综合改革,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
在合校15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记者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州大学校长刘炯天。
(一)融合发展 完成综合性大学布局
刘炯天介绍,经过15年融合发展,郑州大学已成为一所设有46个院系、108个本科专业,涵盖理学、工学、医学、文学、历史学、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农学、艺术学12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
12个学科门类均衡发展。目前,10个学科门类分布在全校30个单位可培养博士研究生,所有学科门类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具备高层次人才培养条件。
新增6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包括凝聚态物理、材料加工工程、中国古代史、有机化学、化学工艺、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形成了以院士为学科带头人的学科团队,建立了相应的国家级平台,在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4个学科(领域)ESI排名全球前1%。自2009年化学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行列之后,2011年又有临床医学和工程类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行列;2012年又新增加了材料科学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行列;2013年、2014年仍然保持化学、临床医学、工程和材料科学4个学科(领域)排名在ESI全球前1%行列。
形成了与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体系。全校108个本科专业中,93个专业与河南“三大国家战略”及18个优先发展产业密切相关。其中,对应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的,有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18个专业。对应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有历史学、考古学等9个专业。
形成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发展体系
刘炯天介绍,合校15年来,郑州大学建成了较为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学科建设体系、创新服务体系、管理与文化体系,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被教育部领导称为近年来全国融合最好、发展最快的大学之一,是全国省属高校的排头兵和省部共建高校的典范。
人才培养体系日臻完善。学科专业布局基本完成,合校以来,一级学科博士点实现“零”的突破并达到2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由9个增加到12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达到5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由83个增加到26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由5个增加到23个。在校全日制普通本科生由合校时的2.9万人增加到5.2万人,研究生由合校时的1200多人发展到1.5万人。承担着河南省1/2博士研究生、1/3硕士研究生和近1/5一本学生的培养任务,为社会输送了50万名毕业生,一大批郑大毕业生形成“郑大品牌”。学校从2008年开始率先推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升,获全国百篇优博论文1篇,获全国百篇优博论文提名奖3篇。
科技创新体系日益完备。现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5个,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6个,省部级以上重点科研机构91个。近5年,郑州大学共获批国家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大专项(包括水专项、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专项)等项目68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27项,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7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自然科学奖1项,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1项。
学科建设体系特色鲜明。学校形成以一流学科为高峰、优势学科为高地、基础与新兴学科为高原的三个层次学科建设体系,学科布局更加明晰。
社会服务体系优势突出。学校积极融入区域经济建设主战场,坚持以服务求生存,以贡献促发展,实现学校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良性互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独领风骚。郑州大学的9家附属医院中有7家是三级甲等医院,开放床位达2万余张,年门诊量1000多万人次,成为河南省医疗行业的“集团军”。技术与工程服务成效显著。产学研合作1000余项,一批成果在我省就地转化,离子束诱变育种、高铝矾土开发利用、模具及橡塑制品成型、石油发酵生产尼龙、抗病毒一类新药FNC等一批高新技术成功转化,先后与200余家知名企业和地方政府建立了校企、校市合作关系,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文化传承与创新服务特色突出。在政府决策咨询、公民教育、中原文化研究、考古发掘、旅游规划等方面成绩显著。
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刘炯天说,郑大有着深厚的办学底蕴和独特的文化特质。该校的医学起步于上世纪20年代的德国医学体系,开创了中原医学高等教育的先河;文理学科成就于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原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是河南少有的部属高校,为我国化工产业发展与河南的工业化做出了特别的贡献。郑大的文化有四个方面的基因融合与博大精深:一是植根中原,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沉稳厚重。二是大学的开放,来自全国30个省市区、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多元文化交融,为学校的开放发展创造了极为难得的条件。郑州大学拥有五大国际教育平台,现有外国留学生1600多人,与170余所国(境)外高校签署合作协议,其中世界100强名校13所。与澳大利亚、波兰、日本开展本科层次合作办学,在校生8100多人。三是文、理、工、医等12个学科门类均衡发展的综合性大学的文化,知识的交汇与碰撞带给每个人的是不同的感受与收获。四是3个校区长期形成与积淀的校园特色文化。这些构成了郑州大学文化的唯一性。
合校15年来,经过不断凝练提升,郑州大学形成了“笃信仁厚、慎思勤勉”的校风,形成了独特的校园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管理与服务文化,也塑造了郑大人独一无二的精神品格。
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成效明显
刘炯天介绍,学校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近年来,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单位”、“河南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学校党委组织部被授予全国组织系统“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先进集体。2014年获教育部第七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1项,成为河南省惟一获此殊荣的高校。“郑大思政”微信平台成为全国第一个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的高校认证微信公众平台。自觉践行“三严三实”,前不久,校党委书记郑永扣为全校领导干部讲专题党课,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做担当高水平大学建设重任的好干部。
(二)凝聚共识 实施优势特色学科建设
学科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基本单元,有什么样的学科水平,就有什么样的创新能力,也就有多大的社会服务能力。实施优势特色学科建设是学校建设发展的必由之路。
河南有需求 郑大有呼应
刘炯天介绍,学科建设必须立足社会需求,围绕河南省“国家粮食核心区战略”、“中原经济区战略”、“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战略”三大国家战略和省委省政府“富强河南、文明河南、平安河南和美丽河南”战略构想,积极融入区域经济建设主战场,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学科建设要遵循科学规范的建设路径。要通过加强优势特色学科建设,把学科做强做大,提升学科水平和实力,以学科汇聚高水平师资队伍,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服务行业企业创新驱动发展。
建设优势特色学科群以“学科力”提升服务力
刘炯天告诉记者,郑州大学集中多学科综合优势,面向区域社会经济需求,通过凝炼整合,建设资源材料、肿瘤防治、中原历史文化、工程安全与防灾四个优势特色学科,通过优势特色学科建设提升创新与服务能力。
资源材料学科围绕四个学术方向开展“资源化、材料化、产品化、绿色化”创新技术协同研究,形成资源材料知识体系;7名院士、2名“千人计划”专家领衔学术团队,多个国家级平台作为支撑,努力建成国家一流学科,为河南优势资源材料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肿瘤防治学科建立肿瘤防治完整的“学科技术链”,围绕肿瘤预防、分子机制研究、分子靶标发现到药物与临床应用等方面构建知识体系。组建医学科学院,由中科院院士1人、英国医学科学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2人、国家杰出青年3人领军学术团队,打造肿瘤防治优势特色学科创新平台。
中原历史文化学科围绕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和文明河南建设的迫切需求,在“中原考古与早期中国”、“中原历史发展与文化传承”、“全球化视阈下的中原文明”等方向构建中原历史文化知识体系,形成中原历史文化研究和人才培养中心,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提供支撑。
工程安全与防灾学科围绕工程安全与防灾减灾问题,开展结构灾变机理和安全防护理论、技术、材料及装备等领域的科学研究。两名“中原学者”担任学术带头人,取得多个国家级科技奖项,为河南及中原地区水利、建筑、交通与市政基础设施安全保障提供技术支撑和综合服务。
扎实推进学科平台建设
刘炯天说,推进学科平台建设,一是构建学科创新平台,推进集“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三位一体学科平台建设模式,建设“资源与材料工业技术研究院”、“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院”、“产业技术研究院”、橡塑模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5个直属研究机构。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依托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公民教育研究中心)、中原文化资源与发展研究中心等9个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搭建科研平台,为学科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
二是构建国家、省和学校三级协同创新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构建科技创新平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在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方面,继续做好河南资源与材料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工作,推进国家协同创新中心认定;做好“郑州大学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在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方面,认真做好6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包括河南资源与材料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水利与交通基础设施安全防护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癌症化学预防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社会管理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新型城镇建筑技术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新药创制与药物安全性评价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三)综合改革 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
作为河南省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试点单位,郑州大学率先开展了综合改革,实施“4231”计划,制定了40条具体改革措施,学校建设和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以改革实现新跨越
刘炯天说,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学校发展还面临诸多结构性矛盾。要解决好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化各项改革,最大限度地挖掘办学潜力、释放办学活力,在新的起点上实现跨越发展。改革主要抓好两点:第一是关于“人”的,包括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激发办学活力,提升内生动力;第二是关于内部治理架构的,创新体制机制提升治理能力,努力实现内部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
刘炯天告诉记者,郑州大学现有教职工6000人,其中专任教师3400人,专职院士6人,长期在校工作的院士18人,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9人,国家“千人计划”和河南省“百人计划”人选10人,教授72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700人。形成了以院士和学术大师为引领,“千人计划”、“百人计划”人选等为学术带头人,青年博士为骨干的人才队伍。
郑州大学正在实施“528”千人计划。到2020年,引进和培养50名以两院院士、国家特支计划领军人才、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长江学者、千人计划、百人计划、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高端人才为主体的学科带头人;引进和培养200名在学科领域内有一定学术影响的学科方向带头人;引进和培养800名左右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学术骨干。
不断完善高校内部治理体系
刘炯天介绍,郑大不断完善以学术为主的内部治理体系,出台了《郑州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明确了校学术委员会为学校最高学术机构,是学校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的核心,确保学术事务以学术人员为主来参与决策。出台了《郑州大学院(系)教授委员会章程》,形成了校学术委员会和院系教授委员会的两级学术架构,实现了对全校学术事务的全方位管理。与此同时,郑州大学建立以章程为基础的制度体系。制定《郑州大学章程》,实施《郑州大学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校的若干意见》,把学校内部管理纳入依章程自主管理的法治轨道。
刘炯天说,通过全面深化综合改革,计划到2020年,现代大学制度基本确立,学校治理体系进一步优化、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在学科建设、科技创新、拔尖人才培养和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推进教育、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办学质量、综合实力、支撑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提升,努力把学校打造成为中部地区的人才高地、科研基地和交流合作中心,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大学。
欢迎光临 郑大考研网育博书店 (http://bbs.zzuedu.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