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别 | 联系 | 转化 | 反对的错误观点 | |
运动 | 绝对的 | 动中有静 | 一定参照系 | 相对主义诡辩论 |
静止 | 相对的 | 静中有动 | 一定参照系 | 绝对主义不变论 |
1 | 2 | 3 | 4 | |
唯物辩证法 | 联系 | 全面 | 发展 |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
形而上学 | 孤立 | 片面 | 静止 | 否认矛盾,确信外力推动 |
感性认识(低级阶段) | 理性认识(高级阶段) | |
1.认识的形式 | 感觉—知觉—表象 | 概念—判断—推理 |
2.认识的内容 | 对事物现象、片面、外部联系的反映 | 对事物本质、全体、内部联系的反映 |
3.认识的特点 | 形象性、直接性 | 抽象性、间接性 |
辩证唯物主义 | 旧唯物主义 | 唯心主义 | |
主体 | 人(实践的、社会的) | 生物学意义上的抽象的人 | 精神 |
客体 | 主体认识的对象 | 整个自然界 | 精神的外化 |
决定力量 | 历史发展动力 | 有无规律 | 历史的创造者 | |
唯物史观 | 社会存在 | 社会基本矛盾 | 有 | 人民群众 |
唯心史观 | 社会意识 | 主客观精神 | 无 | 少数英豪 |
范畴 | 关系 | 特殊内容 | 方法论 |
原因和结果 | 对立统一 | 因果联系的多样性 | 坚持决定论反对非决定论 |
必然性和偶然性 | 对立统一 | 机遇 | 反对机械决定论和非决定论,立足必然,充分估计偶然 |
可能性和现实性 | 对立统一 | 多种可能性 | 发挥能动性变可能为现实 |
形式与内容 | 对立统一 | 反对形式主义和形式虚无主义。注重形式服务于内容 | |
现象和本质 | 对立统一 | 假象 | 反对唯心主义形而上学,透过现象看本质 |
欢迎光临 郑大考研网育博书店 (http://bbs.zzuedu.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