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考研网育博书店
标题: 2008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试题答案 [打印本页]
作者: jinbang2008 时间: 2008-1-19 17:18
标题: 2008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试题答案
一、单选题
1.D 2.C 3.D 4.A 5.D 6.B 7.A 8.C 9.A 10.D 11.C 12.B 13.C 14.A 15.B 16.B
二、多选题
17.AB 18.ABD 19.ABC 20. ABCD 21.AB 22.ABD 23.ABD 24.BC 25.BD 26.ABD 27.ACD 28.ABCD 29.ACD 30.ABC 31.ABCD 32.AC 33.ABCD
三、分析题
34.
(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指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趋势和关系。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即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矛盾双方相互渗透以及相互转化的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的。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性中包含着斗争性。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我们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促进矛盾双方向有利的方面转化。
材料中医生和患者构成了一对矛盾,他们之间不仅仅存在着对立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存在着同一的关系。对立表现在二者的身份不同,同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有着共同的目标,就是与疾病作斗争。以往的观念更多的只注意到二者的对立,而忽视了二者的同一关系。通过这次“医患换位体验”活动,使医生认识到了二者的同一性,体验到了作为一名患者的需求和感受,加强了“尊重患者,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意识。同时,这次活动也起到了缓和医患矛盾,解决医疗纠纷的作用,促进了矛盾的转化和解决。
(2)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关系。人固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但人的自然属性渗透着社会属性,使自然属性从属和包含于社会属性之中。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性是具体的、历史的。
“医生不仅要看到人身上的病”,这讲的是人的自然属性。“更要看到生病的人”,这说的是人的社会属性。这句话充分体现了,患者不仅仅是一个生物体的人,只需要物理上的治疗,同时还是社会的人,需要人格上的尊重。医患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因此,作为一名医生,不仅需要高超的医术,同时还需要有爱心,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患者的利益作为医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3)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矛盾的同一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矛盾的一方可以利用另一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矛盾双方还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同时他还规定着事物的发展方向。矛盾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果处理不好矛盾双方的关系,容易使矛盾激化。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医患关系的矛盾时,我们应该妥善解决,注重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创造一切条件,使矛盾向好的一面转化,防止矛盾激化。
35.
(一)垄断与竞争之间的关系:
(1)垄断是在自由竞争的基础上作为竞争的对立面而产生的。IBM公司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致力于计算机行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很快在大型计算机业务中占据了统治地位。
(2)垄断产生后,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竞争。IBM公司在整个60年代和70年代掌握着大型计算机的技术,并垄断其市场,获得了巨大的超额利润。
(3)但是垄断产生后并没有也不可能消除竞争,而是与竞争并存,甚至加剧了竞争。 IBM公司在60和70年代在大型计算机行业中占据绝对优势,但同时还存在多家公司与其竞争。随着计算机的小型化,多家企业纷纷涉足这一领域,导致计算机行业竞争日趋激烈,IBM公司垄断地位受到挑战。
(4)竞争又产生新的垄断。随着竞争由单一产品的竞争细化到零部件的竞争,出现了更多新的垄断行业与企业,在新一轮的竞争中产生了新的垄断。
(二)IBM公司从上世纪50年代致力于计算机行业,很快在大型计算机业务中占据了统治地位;随后多家企业涉足计算机行业,使竞争更加激烈,截至1980年,IBM仍在计算机行业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后一度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但经过其内部改革重新获得垄断优势。
与自由竞争相比,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竞争呈现出新的特点:
(1)竞争的主要目的是要攫取高额垄断利润以及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垄断地位。到1980年为止,IBM公司占据了全球大型计算机市场80%以上份额,毛利高达70%。
(2)竞争的规模比过去空前扩大。80年代后,计算机技术发生了改变,多家资本、技术雄厚的企业加入竞争,让这一领域的竞争深度与广度大大增加。
(3)竞争手段更加多样。90年代IBM公司采取包括组织改造、资产重组、经营战略转移在内的多种手段,全面提升了企业竞争力。
(4)竞争范围扩展到各个领域。IBM制定了全方位的战略目标,力图在所有领域都有技术和质量上的优势,树立其不可动摇的地位。
(5)竞争程度更加激烈,时间更加持久。竞争逐步升级,随着计算机技术向“开放型系统”发展,竞争由单一产品的竞争细化到零部件的竞争,竞争在各企业与行业之间全面深入展开,促使企业调整经营战略,加大科技投入,进行内部组织改造、资产重组,降低生产成本,以保证企业垄断地位。
36.
(一)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特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指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我们成功地认识中国革命规律的重要经验。其中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人始终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实事求是的本质要求,就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材料中两次胜利,两次失败说明了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在探索社会主义过程中的正确和错误,总结经验教训,更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相结合。
(二)
(1)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开始的时候,毛泽东及我党又开始探索了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但这条道路是艰辛的。一方面我党在探索中形成了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对在当时指引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及对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比如在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方面都是我党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成果。但是在探索过程中也形成了一些错误的理论观点,如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经济建设中急于求成。这些错误的思想是由于违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脱离了中国的实际,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因此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2)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艰辛探索成果,为邓小平理论提供了正确的思想路线和理论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正确的认识来源于实践。材料中说“那些论文和文件,只有革命实践中才能产生。”只有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才能充分认识中国革命的规律。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就的今天,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①坚持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尤其是这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方面,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另一方面,要将马克思原理与中国具体的国情相结合,反对“本本主义”。②要注重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正确的认识只能来源于实践,并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③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深入了解国情,解决新形势下的新矛盾。如果离开了实事求是,不与时俱进,就会延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④在我们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要坚持这一思想路线就必须用于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37.
(一)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我国农村改革经历了废除人民公社,建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核心的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废除税费为核心的农村分配关系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的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经过这些改革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很大提高,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
因此,农村改革使农民得到了很多实惠,解决了农民过去“想都不敢想”的问题。
(二)材料显示,重庆市城乡统筹综合改革先行示范区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和措施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为此我们应在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基础上,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采取如下主要途径,来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一,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把发展农业生产力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第二,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充分挖掘农业增长潜力,增加非农业收入,完善增收减负政策。
第三,改善农村面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
第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实行农村义务教育。
第五,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第六,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改革户籍制度促进农民合理流动,加快城镇化建设,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加快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统筹推进农业其他改革。
38.选做题Ⅰ
(一)中日两国战略互惠关系的基本精神是:中日两国共同为亚洲以及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做出建设性贡献,是新时代赋予两国的庄严责任。基于这一认识,今后中日两国将全面发展在双边、地区及国际等各层次的互利合作,共同为两国、亚洲以及世界做出贡献,在此过程中相互获得利益并扩大共同利益,藉此推动两国关系发展到新的高度。
(二)发展中日友好合作关系,顺应时代潮流,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温家宝总理在日本国会的演讲引用日本的谚语“尽管风在呼啸,山却不会移动”,引喻中日关系经历过风雨和曲折,但中日两国人民友好的根基不会动摇。
“尽管风在呼啸”原因如下:①日本国内民族情绪的大方向依然是民族主义的②日本政客削弱中国、裂解中国的敌对心理依然长期存在,还有美国的怂恿和相互利用。③长期以来,日本国内总有一些势力矢口否认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性质和罪行,这些做法,不仅违背了日本政府在历史问题上的承诺,而且背离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严重伤害了中国和亚洲有关国家人民的感情。另外,台湾问题也是中日关系的症结之一。
“山却不会移动”强调了中日关系的根基不可动摇,有政治﹑经济﹑民间交流方面的要求:①中国和日本都是亚洲和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中日关系问题不仅对于中日两国有着重大的影响,而且对整个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②两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关系日益加深,中国已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同时两国在东亚地区面临一系列传统的和非传统的安全威胁,需要通力合作,共同应对。两国的关系是一种共赢的关系。③中日民间交流是夯实日中战略互惠关系的基石。
中国政府发展中日友好合作关系的方针没有改变。两国领导人就构筑战略互惠关系达成了共识,我们将严格遵守《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和《中日联合宣言》三个政治文件,坚持通过对话、平等协商,妥善处理中日之间的分歧,加强两国在广泛领域的交流合作,加强民间友好往来,增进相互了解,扩大共同利益,以实际行动致力于发展21世纪的中日友好合作关系,使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使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38. 选做题Ⅱ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当前气候变化的严峻事实是全球气温持续升高,温室效应不断恶化。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由于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遭到了自然界的“报复”。
在以往的实践中我们犯了片面强调短期经济效益而对环境保护不够重视的问题,造成了恶劣的后果,环境遭到破坏,也最终影响了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质量。可见我们应格外重视实践结果及其评价的环节,调整、修正实践活动的运行。
同时,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时,应该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坚持适度原则,不应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而是应该充分重视自然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2)宣传“中国气候威胁论”、“中国环境威胁论”是完全错误的。这是因为:第一,中国的历史累计排放量少;第二,中国人均排放水平低;第三,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的弹性系数小。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为保护全球的气候系统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是重要的积极力量。宣扬“中国气候威胁论”的实质是“中国威胁论”思想的延伸,是冷战思维的延续,目的在于遏制中国的和平崛起。 气候问题虽说是环境问题,但归根到底是发展的问题。
中国政府一贯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国际能源等环境合作,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建立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消费模式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不仅不会威胁世界的气候环境,反而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做出重大的贡献。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采取了一系列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第一,推进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第二,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第三,开展植树造林,加强生态保护。第四,实行计划生育,减缓人口增长。第五,加强法制建设,开展全民教育。第六,环保上相互促进、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作者: wsxz2002 时间: 2008-1-19 18:25
呵呵,今年政治考的新农村,这个还是比较简单的,但是考中日关系,没有想到
作者: 妖妖 时间: 2008-1-22 17:24
帮顶
欢迎光临 郑大考研网育博书店 (http://bbs.zzuedu.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