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考研网育博书店

796

主题

1

好友

13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UID
249289
性别
考研年份
2013年
帖子
2107
注册时间
2013-3-4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3-10 16:56:5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权威推荐:郑州大学2023年考研内部权威资料【点击查看】
总部地址:郑州大学主校区育博书店
考研咨询热线:13633846090(同微信,请优先微信联系)
---------------------------------------------------------------------------------------


[url=]【关闭窗口】[/url]
南振中院长为师生作题为“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小环境”的报告
发布人:张基建   信息来源:新闻与传播学院 孙保营   发布日期:2014.03.10   阅读次数:59
    今年2月14日,我校召开了2014年年度工作会议。会上,校党委书记郑永扣教授对我校大学文化的培育进行了认真解读和阐释。新闻与传播学院南振中院长看到这则消息后,结合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实际情况,为培育良好的学院文化,他草拟了《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职工互勉信条》,并在全院教师范围内征求意见,广大教师提出了自己的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最终形成了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职工互勉信条》。为了使广大教师更好地理解该信条并内化为精神和理念、外化为做人做事做学问的行动。南振中院长以《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小环境》为题为全院教师作了专题报告。
  另外,为了使广大教师增强奉献和贡献意识、提高业务能力,更好地开展好教学和科研工作,南振中院长结合自己对“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和“勿忘人民”的理解,他引用多位哲人、伟人的事迹和观点,以《实现人生价值的三重境界》为题为作了专题讲座。为广大教师提出了实现人生价值的三重境界——埋头苦干、默默奉献,作出贡献和“奉献、贡献、造诣相统一”。
  以下是两次讲座的具体内容:
  
    讲座一:
                                      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小环境
                                               南振中
  今年1月15日,郑州大学新校区图书馆以南下了一场小雪。而同一时刻,郑州市其他地方连雪花的影子也没有。郑州市气象台一名工作人员解释说,郑州大学新校区小范围降雪,是因为校内有一些湖,近地面水汽条件较好,形成了一个小的环流系统。空气一旦出现垂直运动,在近水的局部地区就可能形成降雪。
看了这则校园新闻,我想到的不是雪,而是人才成长的小环境。人才成长固然离不开良好的大环境。许多人对大环境的改善期盼甚多,完全可以理解。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对营造良好小环境重视不够、用心不够。
  为了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小环境,今年2月19日,我为新传院代拟了一份《教职工互勉信条》,传给学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请他们推敲、修改。焦世君、孙保营同志又征求了董广安、汪振军两位教授的意见。2月21日,孙保营同志代表他们5人,将两条修改建议传给了我。修改后的《郑州大学新传院教职工互勉信条》全文如下:
    严谨治学,敬业爱生,以苦为乐,追求卓越;
    清廉从教,淡泊名利,堂堂正正,为人师表;
    增进理解、相互包容,同舟共济,情同家人。
  为了增进理解,我对《互勉信条》每一条的含义和依据作一点说明。
  《互勉信条》第一条的依据是《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范》第四条规定高校教师要严谨治学。弘扬科学精神,勇于探索,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精益求精。实事求是,发扬民主,团结合作,协同创新。秉持学术良知,恪守学术规范。尊重他人劳动和学术成果,维护学术自由和学术尊严。诚实守信,力戒浮躁。坚决抵制学术失范和学术不端行为。《规范》第二条规定高校教师要敬业爱生。忠诚人民教育事业,恪尽职守,甘于奉献。终身学习,刻苦钻研。真心关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公正对待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严谨治学,敬业爱生,以苦为乐,追求卓越”,符合教育部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应该成为新传院教职工的行为准则。
  《互勉信条》第二条也是从《职业道德规范》中提炼出来的。《规范》第六条规定高校教师要淡泊名利,志存高远。言行雅正,举止文明。清廉从教,以身作则,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做到为人师表。古今中外,有使命感的大学者都十分重视教师的德行与人品。美籍德国物理学家、相对论的创始人爱因斯坦说过:“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惟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哲学家布鲁诺说过:“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做人的模范。”做到“清廉从教,淡泊名利”,新传院的教师就会成为学生“做人的模范”,从而赢得他们的爱戴与尊敬。
  借此机会,我想对“堂堂正正”作一点解释。堂堂正正的意思是光明磊落、为人正直。1986年12月18日,新华社在北戴河召开工作会议,研究部署1987年的工作。会议期间,一些地方闹起了学潮。因为新华社主要负责同志都集中在北戴河,穆青社长让我立即赶回北京,组织指挥新华社的对内、对外报道。当时关于时任总书记胡耀邦下台的传闻甚多,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组织指挥报道的难度加大。我想起英国作家史蒂文森说过的一段话:“一个人应当摒弃那些令人心颤的杂念,全神贯注地走自己脚下的人生之路。”我对新华社副总编辑于民生说:“现在是容易犯大错误的时候。据我观察,有些人在风浪中栽跟头,不是因为不够聪明,而是因为心存杂念、别有所图。我们本事不大,但能够做到‘堂堂正正、别无所求’!”新华社总编室常常处在“风口浪尖”,有人开玩笑说:“一眨眼功夫,就有可能犯大错误!”在长达21年的总编辑生涯中,“堂堂正正、别无所求”既是我做人做事的道德底线,也是我的一道灵验的“护身符”。
  穆青老社长擅长书法。2001年夏天,我请穆青同志为我写一幅字。穆青问:“你喜欢哪几个字?”我说:“堂堂正正,别无所求。”过了两天,穆青打电话叫我取字。我走进穆青的书房,看到他正举着一幅字上下端详。穆青高兴地说:“写了这么多年的字,这一幅我最满意。你赶快拿走,要是再不取走,我真有点舍不得了。”穆青说:“写字如同写文章,需要激情和灵感,需要‘神来之笔’。‘堂堂正正,别无所求’这8个字,一挥而就,哪一个字都不错。”我深知穆青珍惜这幅字,就请人翻拍成照片,扩印了两张12寸的,用“拉米娜”技术装裱好,一张回送给穆青,一张放在我的写字台上,作为我的座右铭。我把“堂堂正正,为人师表”这句话写进《互勉信条》,就是想在未来岁月里与各位老师相互提醒、相互勉励。
  《互勉信条》第三条“增进理解、相互包容,同舟共济,情同家人”是从营造新传院人文氛围的角度提出来的。
  上个星期五各位老师已经看了《新华社总编室的互勉信条》。1986年1月14日,我担任新华社总编辑室总编辑。总编辑室是一个吃苦受累的群体。因为国际新闻有时差,总编辑、副总编辑、值班秘书要昼夜轮流值班。在“拜金主义”抬头的大环境中,总编辑室这块阵地能不能守得住?如果能够坚守,又能坚持多久?战争年代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会不会在我们手里被弱化甚至丢弃?《新华社总编辑室互勉信条》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形成的。起草“互勉信条”,就是要营造一种良好的群体文化,达到坚守理念、弘扬正气、凝聚力量的目的。没有料到,这种共同理念竟然坚守了20多年。尽管我辞去总编辑职务已有六年半时间,新华社总编室仍然用这一“互勉信条”激励士气、凝聚人心。新华社人事部门一位同志对我说:“总编室人不多,但心很齐。选拔干部时意见比较集中,优秀人才得票率高,年轻同志进步得很快。”他还谈到,有的单位并不是没有人才,由于互不服气,争来争去谁也提拔不起来!”这段话足以说明小环境对人才成长的影响。
  营造人才成长小环境需要理解和尊重,而增进理解是相互尊重的基础。大家可能还记得“理解万岁”这句口号。1985年这句口号提出之后,引起强烈的社会共鸣,曾被《中国青年报》列为改革开放20年最响亮的10句口号之一。这是人们对“增进理解”的呼唤。
  在一个较小的群体,相互包容是和谐共处的基础。所谓包容,就是宽容大度。今年元宵节,我给各位老师写了一封信,附了一篇近作《母亲留下的“非物质型传家宝”》,其中谈到的第四件“传家宝”就是宽容。“得理要让人,不能得理不饶人”。“做人要善良、宽容、厚道。”“看别人不顺眼,是你自个儿身上有毛病。”“退一步海阔天空,不要事事跟人计较。”“理要直,心要宽,气要和。”几十年间,我始终不敢忘记母亲的教诲,从这些朴实的话语中,我渐渐悟出了与人和谐相处的“宽容之道”“和谐之道”。
  我在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工作了10年。国际交流室一位同志问我:“跟你相处,没见你发过脾气,也没见你生过气,怎样才能做到不发脾气少生气?”我给她讲了科学家做的几个关于生气的小实验: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找了一个正在生气的人,把他血液中的物质注射到小老鼠身上,仔细观察小老鼠的反应。小老鼠注射了这种物质,表现呆滞,没有胃口,整天不吃不喝,几天后就奄奄一息。
  美国生理学家爱尔马把正在生气的人呼出的气体和不生气的人呼出的“气体”收集起来,在实验室作对比实验。结果,生气时呼出的“气体”一到水里,水就变成紫色;不生气的人呼出的“气体”到了水里,水依然清澈透明。科学家把正在生气的人呼出的“生气水”注射到大白鼠身上,几分钟后大白鼠就不会动弹了。另据科学实验,生气还会消耗人的精力。生10分钟的气,消耗的精力同参加一次3000米赛跑差不多。这就是生气对人体的危害!
  这位同志说:“你能不能举一个你自己不生气的事例?”于是,我给她讲了这样一件事:
  有一次,新华社港台编辑室让我会见台湾《中国时报》总编辑,原定18时开始,我等了1个小时,客人还没有来。安排这场活动的同志急得团团转,一会儿跑到大门口看客人的汽车到了没有,一会儿进来向我说声“对不起”。我说:“这不是你的错,你也不希望客人迟到。再说,我白天晚上连轴转,缺的是闲暇时间。你给我沏了西湖龙井,让我在这里品茶,我还要谢你呢!”讲完这件事,那位同志说:“原来如此!多从别人的角度想,多替别人想,这就是包容!”新传院这个群体如果能够“增进理解、相互包容”,中青年同志的生存环境就会明显改善,烦心的事情也会大大减少。
  “同舟共济”4个字是张淑华老师今年春节接到贺年信后回复中谈到的。她说“学院是我们每一个老师生存所依赖的‘诺亚方舟’,必须同舟共济。”看了这封回信,我想起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一段话:“教师集体是一个志同道合者的创造性友好集团。这个集体中每个人都为集体的创造作出他的个人贡献;每个人借助于集体的创造在精神上得到充实,同时又使他的同事们在精神上充实起来。”“同舟共济”饱含着强烈的使命感,反映了新传院教职工的心声,因而被吸收到《互勉信条》之中。
  今年2月14日,郑州大学召开工作会议,提出要培育优秀的大学文化,以优良的学风,塑造我校极具尊严的社会形象。拟定《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互勉信条》,就是要培育一种优秀的“学院文化”。衷心希望新传院全体教职工能够做到“增进理解、相互包容,同舟共济,情同家人”。这样的小环境会让人羡慕、嫉妒,但不应有恨,因为良好的小环境对整个和谐社会建设都有好处。


  讲座二:

                                          实现人生价值的三重境界
    人生价值是人生观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人生价值的大小,受人生价值境界的影响。我读过马克思1835年中学毕业时写的一篇作文,题目是“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马克思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写这段话时,马克思只有17岁。后来,马克思投身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对共产党人的价值观有了更为深刻的阐述。《共产党宣言》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这9个字既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宗旨,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对革命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高度概括。
  去年10月11日,新传院决定把穆青同志提出的“勿忘人民”作为“院训”。这意味着“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已经成为新传院师生的共同理想和追求。实现人生价值的“三重境界”就是建立在这一共同的思想基础之上。
  高校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第一重境界是埋头苦干、默默奉献。
  今年春节前夕,我给各位老师发了一封马年贺信,其中引用了德国作家歌德的一句话:“如果工作是一种乐趣,人间就是天堂。”潜心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谁个不苦,谁个不累?唯一的区别在于:有人吃了苦会抱怨;有人则把吃苦受累当做乐趣。
  法国文学大师、社会活动家罗曼·罗兰说过:“这世界上真有成就的往往不是第一流的聪明人,而是第二流的聪明加第二流的愚笨的那种人。太聪明,就把什么都看开了。他不肯做傻事,花笨功夫,不肯找难题让自己受苦,所以,他就没有希望了。”在罗曼·罗兰看来,“做傻事”,“花笨功夫”,“找难题让自己受苦”,都是成才的必备条件。这一见解值得我们深思。
  1986年1月14日,我担任了新华社总编辑室总编辑,后来又被任命为新华社总编辑。在这个吃苦受累的岗位上,苦熬了7899个日日夜夜,不能说不累。之所以从不抱怨,一个重要原因是从小养成了吃苦的习惯。除此之外,我想通了三层道理:
  一是从事新闻工作,不苦不累能不能干好?肯定干不好。想舒舒服服当记者,只不过是一种幻想。因此,30年前我撰写《我怎样学习当记者》一书时,开宗明义,把“新闻记者一一令人羡慕的‘苦差事’”作为第一个章节的标题。
  二是在这个世界上,自己是不是最苦最累的人?这是我坐公共汽车时受到的启示。到北京工作以后,我有时会乘坐公共汽车上街。有一年夏天到王府井,公共汽车里挤满了人,没有座位,我只好站在前面汽车发动机旁。当时气温高达38度,发动机散发着热气,车厢像个大蒸笼。司机和售票员挥汗如雨,仍然坚守岗位。回到新华社,我对总编室的同事说:“不要以为我们是世界上最苦最累的人,同公共汽车司机和售票员相比,我们在有空调的大平面熬夜,简直是‘身在福中’!”
  三是现在下岗的人很多。在单位里,是无事可干舒服一点,还是忙和累更让人开心?现代作家蒋子龙说:“累就是有活干,有机会,有希望。现代社会最累的人,都是一些幸运的人。”这段话耐人寻味。
   同新华社总编室一样,新传院也是一个吃苦受累的群体。尤其是最近几个月,突击任务接二连三,很多老师熬到深夜。有几次是半夜将有关材料传到我的邮箱。受了大家高涨情绪的感染,我也赶在凌晨5时前后将修改稿传回。邮件、短信来来往往,这就叫“愉快吃苦”!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新传院女教师比较多。男同志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并获得成功,通常意味着在他为新闻教育事业作出奉献的同时,家里有一位贤惠的妻子心甘情愿地为他付出。女同志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很少有这样的福气。据典型调查,女同志每天干家务的时间约为两个半小时。假设一位女同志22岁大学毕业开始从教,到60岁退休,在38年的新闻教育工作中,她至少要挤出34675个小时做家务,这是一种平凡的、繁重的、看不出效果但又是必不可少的劳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杰出的高校女教师付出了双倍的努力,作出了双重奉献。即使如此,她们闯过了一关又一关。“苦中有乐、以苦为乐、乐在苦中”,这是一种生活智慧,也可以说是一种生存境界。有了这种苦乐观,就可以做到“身苦心不苦,身累心不累”。
  高校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第二重境界是作出贡献。
  奉献有“有效”和“无效”之分。只有“有效奉献”才能称得上是作出了贡献,只有“有效奉献”才能给最广大人民带来利益,只有有效奉献才能激起人们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力求实现“奉献与贡献的统一”,这是共产党人追求的人生价值的第二重境界。
  高校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第三重境界是“奉献、贡献、造诣相统一”。
  高校教师的价值观不仅包含着“默默奉献”和“有效奉献”,而且包含着“能力”和“造诣”。从奉献到贡献是一次很大的飞跃,但是,这还不能解释为什么有些高级知识分子一辈子乐于奉献、以苦为乐。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研究如何实现“奉献、贡献、造诣相统一”的问题,这是高校教师追求的人生价值的第三重境界。
  要实现“奉献、贡献、造诣相统一”,必须按照《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做到“终身学习,刻苦钻研”。学习的主要推动力有两个:一是爱好;二是需求,即“本领恐慌感”。
  人的爱好多种多样:有的喜欢游泳,有的喜欢打球。在马路两边的林荫道上,常常可以看到一些跑步的人,尽管汗流浃背,可很少抱怨苦和累,因为跑步已经成为他们的爱好,苦和累融入了快乐的感受之中。
  有人做过测试:以一小时为单位,读书消耗的热量相当于游泳的二十七分之一、打羽毛球的三十五分之一、跑步的六十九分之一。可见读书比参加运动要轻松得多。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不能像喜爱运动那样,把学习培养成为一种个人爱好呢?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用大圆和小圆比喻人所获得知识的多寡。大圆的面积大,意味着掌握的知识多;小圆的面积小,意味着掌握的知识少。圆圈的外面是人的未知空间。大圆的圆周比小圆的圆周长,因而同“未知空间”接触的点要多一些、线要长一些。这意味着人的知识越多,越容易感到自己不懂的东西多。学习可以把知识的“小圆”扩充为知识的“大圆”;持续不断地学习,可以逐渐填补“大圆”外面的知识空白。这种无止境的学习和追求,蕴含着极大的乐趣。
  “本领恐慌感”是毛泽东同志首先提出来的。1939年5月20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说:“……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新传院中青年同志教学和科研任务很重。这次来,因为要填一些表格,我才知道申报重大课题或者项目要填写最近五年间的学术研究成果,包括在核心期刊发表了哪些论文,出版了哪些著作。如果上一个五年科研成果较少,就会影响下一个五年;下一个五年的科研成果较少,又会影响到未来的六至十年。这是真真切切的“本领恐慌感”!有了这种强烈的“本领恐慌感”,就可以做到“不用扬鞭自奋蹄”。
  为了提高造诣、应对挑战,必须学会自我加压。要学会挤时间,尤其要学会利用长短不一的“缝隙时间”。我算过一笔账:每周的时间总量为168个小时。上班平均用去40个小时;睡眠用去56个小时;吃饭、午休和从事家务劳动用去28个小时,每周净剩余时间为44个小时。全年约52个周,“缝隙时间”总量为2288个小时。假设“缝隙时间”的利用率为50%,也就是说利用一半、浪费一半,仍有1144个小时可以为我们所用。这1144个小时如果用来读书,按照每小时平均阅读20页的速度,全年可读114本平均每册200页的各类书籍;如果用来写作,按每小时平均写200个字的低速度估算,全年可写22万多字的各类著作。
  举一个例子:2011年2月15日,团结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王大可与我商谈《学习点亮人生》一书的写作和出版事宜,希望能在2011年4月5日以前将书稿交给出版社。2月下旬我要参加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3月上中旬要出席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其间,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还给我安排了一些重要的外事活动,工作比较繁忙。写作过程中我曾给王大可社长打过一个电话,希望将交稿时间推后一个月,王大可社长答应了这一要求。撂下电话,我想:几十年都不曾“食言”,这一次也不能“例外”。为了加快写作进度,我每天凌晨3点多起床,用了45个“凌晨”和白天的“缝隙时间”,终于赶在4月1日这一天将16万字的书稿送交团结出版社,比原先承诺的交稿时间提前了4天。2012年12月,这本书被中共中央组织部和原新闻出版总署评选为党员教育优秀教材。
  1960年12月25日,毛泽东在 67岁寿辰前夜说过一段话:“人就是要压的,像榨油一样,你不压,是出不了油的。人没有压力是不会进步的。”许多年轻朋友问我成才有什么秘诀,如果真有“秘诀”的话,那就是要像榨油一样,学会“自我加压”。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796

主题

1

好友

13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UID
249289
性别
考研年份
2013年
帖子
2107
注册时间
2013-3-4
2#
发表于 2014-3-10 16:57:26 |只看该作者
南振中 二月河 都是郑大文学大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 ( 豫ICP备07041838号 ) |

郑大考研网育博书店 Powered by 育博书店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