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90
- 积分
- 3000
- 在线时间
- 1351 小时
- 精华
- 24
- UID
- 7
- 性别
- 保密
- 帖子
- 5940
- 威望
- 3000
- 金钱
- 10578
- 注册时间
- 2007-3-25
升级 0% - UID
- 7
- 性别
- 保密
- 帖子
- 5940
- 注册时间
- 2007-3-25
|
第六题 论述题
1、试述教育管理学产生的背景
(1)生产力的发展所引起的管理科学的诞生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的七八十年间,西方国家经历了化时代的工业革命时期。在工业革命中,不仅工业迅速发展了,农业也在迅速发展。这场革命,使大部分农民成为产业工人,使西方国家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化的工业城市出现了,加之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更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化,国际之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剧烈的国际竞争使得各国产业界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和提高生产效率。为了在经济竞争中获得高额利润,促使一批企业家和学者致力于管理的研究,希望通过改善管理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于是,管理科学在泰罗的科学管理运动中应运而生。
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企业生产的推动这一事实,给教育家及教育管理人员以极大的启示。把企业中科学管理的理论迁移到教育管理中来,这就是从事教育管理理论研究的最初动因。
(2)政治制度变革所引起的行政学的发展
工业革命后,大规模的城市化,形成了经济中心和各种工业的基地,这一切促成了中世纪封建政权的瓦解和新型国家的建立。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原则是法律上承认人与人之间在财产、等级和种族方面的差异,但更强调人的基本权力,“自由、平等、博爱”成了普遍的原则。为了按照这样的政治原则管理好社会,就必须建立一套规范的行政制度。于是以研究行政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为取向的行政学得以产生。
教育行政则是现代社会国家行政职能扩大化的产物。工业革命的加速发展,为工人提供某种教育的必要性也越来越突出,因此把国家从后台推向前台,要求国家承担教育责任。随着19世纪以来教育的迅速发展与普及,国家对教育的责任具有了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国家对教育事业干预的普遍加强,意味着教育已经成为国家行政的一个重要方面了。特别是现代教育是一项大规模的公共事业,是利用和调动社会的人、财、物资源才得以进行的高度组织化的事业,因此,现代教育的运行不能不依赖科学化的行政管理。这就产生了以行政学为基础的教育行政学。
(3)教育事业自身的发展呼唤着教育管理理论的诞生
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也推动着教育的发展。工业革命之后,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劳动力需要量的聚增,妇女也成了工厂制度下的劳动力。家庭教育功能的减弱,使工人子女流浪街头,构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机器大工业生产中的工人要求有不同以往的知识和技术,要求未来的工人在就业前必须掌握起码的阅读、计算、写作等基本文化知识,他们必须接受起码的学校教育。改善教育事业和学校的管理,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和效率成了社会性要求。教育事业的发展,无非是要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教育同外部环境的关系;二是教育内部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工期业革命以后,西方国家经历了工业化、都市化、世俗化、教育普及化、法制化的过程。教育由“私人”的事情变成了社会公共事业的一部分。对教育事业进行统筹规划、资源配置、保障社会和人民对教育的需求,成为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于是对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速度、类型、结构、布局、质量、秩序、效益等问题进行研究和决策就成为研究宏观教育行政管理的必然内容;当然教育事业内部也存在着质量、效益、秩序以及人际关系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通过科学研究的方法,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做出回答。正是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呼唤着教育管理理论的产生。
(4)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提高教育管理的水平提供了可能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认识自己、发展自己的能力空前提高,新的科学手段和方法也在不断产生。在教育管理的领域里,教育科学工作者把调查、统计、测量、评价、预测、诊断、实验、预算之类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教育管理之中。力图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地使有限的人、财、物等教育资源,产生尽可能高的教育管理效益,致力于管理有效性的研究,促使了教育管理的现代化和科学化。这种科学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大大扩展了教育管理研究的范围,这就使得教育管理的研究从单个的专题研究发展成为规范化、体系化的研究,推动着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所以说,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提高教育管理理论水平提供了可能。
2、谈谈你对五八年教育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的看法。
58年的教育大革命是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为根据进行的。当时的教育管理的教材也是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为依据写的。没有铅印本,只有油印本。教材的要点也体现了当时教育管理的大致情况:
(1)党对学校工作的绝对领导
强调党对学校工作的绝对领导,批判了校长负责制,认为这是脱离党的领导。但是把党的领导曲解为党组织负责人个人的领导。同时把党的领导与专家的作用对立了起来。提出“外行领导内行,小知识分子领导大知识分子这是规律”。这就从理论上肯定了党组织在学校工作中包揽一切和党政不分的状况。
(2)群众路线的办学方针
提出坚持群众路线的办学方针,强调教育是人民群众的事业,办教育必须领先群众。批判“党委不懂教育,群众不懂教育”的观点。提出了三个结合(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全面规划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六个并举(国家办学与厂矿、企业、农业合作社办学并举,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举,成人教育与儿童教育并举,全日制学校与半工半读、业余学校并举,学校教育与自学包括函授学校、广播学校并举,免费教育与不免费教育并举)。靠两条腿走路,全民办学,多样化办学。这个办学方针是对的,但是由于当时的盲目发展,不顾办学条件,发展过快,规模过大,超过了国民经济的负担能力,特别是超过了农业生产水平,也超过了教育本身发展的条件,破坏了国家教育体系,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下降。就从这时候起,出现了大批民办教师。民办教师的工资不在国家计划之列, 给以后的进修提高、转正等问题带来了一系列的困难,但普及义务教育又少不了他们。
(3)无产阶级政治挂帅
强调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确立无产阶级政治在学校全部工作中高于一切的地位,认为“政治利益”就是一切。在当时“左”倾思想的指导下,曲解了“无产阶级政治”的科学含义,把“政治”与“业务”两个不同的概念对立了起来,提出了教育战线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提出了兴无灭资,拔白旗、插红旗。把一些业务尖子斥责为走白专道路的人,把他们当白旗拔。
(4)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基本原理,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在教育与代表现代化工农业生产水平的劳动活动的结合点上实施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无疑是现代社会教育发展的要求。但在当时,人们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做了片面的理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并不是把学生当作劳动力使用,也不能说让学生参加了一些生产劳动,学生就能得到全面发展了。由于在理论上夸大和曲解了劳动的作用,不少学校不顾条件去办工厂、农场,出现了劳动越多越革命、越光荣的倾向,或只讲劳动不讲结合,陷入了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的误区,等造成了学校教育质量的下降,教育秩序的混乱。
(5)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当时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体现在“四大”上,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四大”的提倡导致了后来无法控制的群众运动。以后“宪法”明文规定了取消“四大”。
3、谈谈我国80年代以来教育管理学的发展情况。
80年代以来教育管理学的发展基本上是分了三步在走。80年代前半期,迅速出版了一批教育管理的应急之作,谈教育行政或学校管理,但多是对具体管理工作进行罗列,只能称之为工作手册,并没有提示教育管理本质的矛盾和内在的逻辑。80年代中期左右,由于教育管理专门队伍的形成,教育管理学工作者们开始探讨教育管理学的体系结构。这一时期的成果明显提高了层次。大体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深入地研究和吸收了国外管理学和教育管理理论的成果,以系统科学为方法论,对教育管理的本质和规律进行了较深入的揭示。不足之处是对国外的理论还没来得及进行本土化的处理,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脱离我国教育管理实际的现象。另一类则试图借鉴国外管理科学和教育管理学的思路,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管理学的理论体系,推动学科建设。这些著作虽然没有直接涉及教育工作的部门管理,却进行了有重要意义的理论探讨,提高了我国教育管理理论研究的水平。80年代末至今,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几乎处于一种停滞、沉闷的状态,新的教育管理的力作很少;对当前教育管理改革中出现的复杂问题,难以从理论上给以解释和指导;管理实践工作者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理论用不上”的困惑。出现了理论研究与政策制定,与教育管理实践脱离的倾向。教育管理工作者只接受教育管理政策的指导,无须,也不去思考教育管理理论的要求。在我国政策教育管理中政策带理论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在正确处理教育管理理论和教育管理实际的关系上,教育管理政策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一个问题。否则就无法提高我国教育管理的水平。因为政策的失误,导致教育管理的失误,造成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政策的正确,应当在理论的指导下制定。这个问题需要教育管理理论工作者们重视,更需要高层教育行政管理者们重视。需要教育政策的制定者们重视。
4、试述教育管理学在现代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教育管理学是教育科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教育科学的各分支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1)教育基本理论是研究教育管理学的基础理论
现代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处于教育科学体系的哲学层次,也是教育科学学科群中的最高层次。它是从社会教育实践出发,对教育的基本现象和教育规律进行最高度的哲学抽象和理论概括,也是研究教育问题的理论基础。
有什么样的现代教育的本质观、目的观、功能观、价值观、人才观、发展观,管理者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管理的观念和理论。教育科学中哲学层次的基本理论研究,为教育管理学提供了理论研究的基础。
(2)现代教育管理思想影响着教育决策支持层面理论的研究
如果说教育基本理论属于教育科学体系的哲学层次,那么教育科学体系中就还有着相应的其它层次。这就是以研究直接指导教育第一线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活动的理论为主的基础层次的教育理论,还有研究以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为大背景的一系列同教育决策有关的理论问题,被人们称之为决策支持层次的教育理论,这方面问题的研究为社会宏观教育的规划,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教育管理学的研究为以现代社会和现代化经济建设为大背景的一系列教育决策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影响着决策支持层次教育理论的发展,体现着现代教育管理对现代教育发展的支持作用。
(3)教育管理学是现代教育科学体系中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
教育管理学有着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特定的研究范畴,有着自己确定的概念和原理体系,有着自己确定的研究方法和学科体系,具有一门独立学科的确定性,是其母体学科所不能替代的。教育管理学是现代教育科学体系中一门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
5、试述需要与人性之间的关系(为什么说人的需要是人性内在的、本质的规定性?)
首先,人的需要决定了人性的形成状况,因为人性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而进行活动的产物。食的需要、性的需要、自我防卫的需要,决定了人的自然属性的表现;交往的需要、合作的需要才体现为人的社会属性。其次,人的需要表现着全部的人性。正是在人对满足各种需要的追求中,展现出人性的多面性,出现了千姿百态的个性的人,也在更大的范围、更高的层面拓宽了人的共同性。第三,人的无限丰富和发展的需要,确定了人的与动物不同的重要特征。随着人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需要也在不断的发展,由此而丰富着人性的内涵。总之,人的需要作为人的活动的内存的和不可分割的要素和推动力,既表现着人性发展的水平,也不断推动着人性的发展。所以,人的需要是人性的内在的、本质的规定性。
6、试述人性假说的教育管理学意义
这里所说的教育管理学意义,既指教育管理理论的意义,也指教育管理实际的意义。
(1)人性假说的研究是教育管理理论研究的基础
教育管理系统无非是由人的系统和物的系统组成,从根本上说,教育管理是一种协调人——物两系统,以有效达成教育管理系统目标的活动。人是教育管理系统中唯一的活动的因素,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决定着人——物系统协调的效果,影响着管理的绩效。
人在教育管理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主要是通过人的活动来实现的。所以在教育管理理论中,对人的问题的研究离不开对人的行为的研究。而人性假说正是一种管理者关于被管理者需要的观念,这种观念是管理主体协调管理客体的思想依据。所以,教育管理中对人性假说问题的探讨,就成为人的行为研究的前提,成为教育管理理论研究的哲学基础。也正是从人性假说这个逻辑前提出发,才引出了教育管理中的激励理论、控制理论和组织理论。
(2)人性假说研究影响着教育管理实际
人性假说问题的研究之所以会对教育管理的实际产生影响,完全是由人的活动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人的活动具有目的性,人的活动的目的总是观念性地存在于人的头脑中,并规定着人的活动取向。其次,人的活动是受自己的需要驱使的,人的一切活动,无非是要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当然,这种活动对需要的满足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间接的,可能是自发的,也可能是自觉的。需要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原动力量,是激励人去行为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动因。需要实际上是推动人们积极从事各种活动的动力系统中的基础因素。第三,人的行为受到一定观念的支配,受到诸如人的动机、意图、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等观念的支配。也就是说人的活动是在特定需要的推动下,受一定观念支配,并指向一定目标的过程。
由此看来人的活动的全部特点都可以从人的需要中获得解释,而需要正是人性问题的核心。
教育管理不同与其它系统的管理在于它的人——人系统和层次性。对教育管理系统中不同层次的人的需要的设定,会直接影响各层次的教育管理活动。另外,需要是教育管理中激励和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内在心理依据,通过人性假说的研究,掌握人的需要的特点,有利于针对性地运用各种激励措施,在教育管理中更好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再就是通过人性假说的介绍,我们也看到了人性假说对管理策略的影响。所以通过对人性问题的研究,可以提醒管理者把人作为管理的核心因素,自觉、认真地研究管理中人的问题,确定管理的重点(是以人为中心,还是以事为中心),确定管理职能的发挥的侧重点(是强化指挥、监督,还是协调人际关系,是创造条件,让员工自我控制和发展,还是在管理中恰当地实施各种管理职能),确定管理中采取的激励措施(是个体的激励,还是对团体进行激励;是利用工作条件激励,还是利用工作内容激励,还是因人、因时、因地、因事制宜地采用相应的方式进行激励),影响领导行为的定位(是专制独裁型、温和权威型、民主参与型,还是系统——权变型领导方式)。总之,教育管理中人性假说研究,从人性这一侧面为实现教育管理的有效性和完善管理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
7、试对“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三假说的管理理论进行比较分析
Y理论是针对X理论提出来的。Y理论的管理与X理论及“社会人”理论相比较,有如下特点:
(1)管理重点的改变
X理论(经济人)是把管理的重点放在物质因素上,重视生产任务的完成,轻视人的作用和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理论(社会人)是把管理的重点放在人的因素上,重视人的作用和人际关系,而把物质因素放在次要地位;Y理论(自我实现的人)把管理的重点从人的因素转移到工作环境上,主张创造一种适宜的工作环境,以使人们得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管理重点的转移:
物质因素———————→人的因素———————→工作环境
(生产任务的完成) (人的的作用、人际关系) (发挥人的潜能)
X理论(经济人) 人际关系理论(社会人) Y理论(自我实现的人)
(2)管理职能的改变
X理论(经济人)认为管理者就是工作的指挥者,执行计划、组织、监督、控制的职能;人际关系理论(社会人)的观念认为管理者应当在职工与上级之间起“联络人”的作用,成为人际关系的调节者;Y理论(自我实现的人)认为,管理人员只是一个引导者、服务者,主要任务在于如何发挥人的才智,创造适宜的条件,减少和消除职工自我实现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
管理职能的转变:
指挥者——————→联络人、调节者——————→引导者、服务者
X理论(经济人) 人慰关系理论(社会人) Y理论(自我实现的人)
(3)激励方式的改变
X理论(经济人)主张依靠金钱刺激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人际关系理论(社会人)依靠搞好人际关系来调动职工积极性。这都是从外在条件来满足人的需要。所满足的需要主要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Y理论(自我实现的人)则主张从内部激励来调动人的积极性,如获得知识、增长才干、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以满足人的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激励方式的转变:
金钱刺激——————→搞好人际关系——————→内部激励
X理论(经济人) 人际关系理论(社会人) Y理论(自我实现的人)
(4)管理制度的改变
X理论(经济人)主张运用强制性手段,以惩罚为主进行管理;人际关系理论(社会人)则主张集体奖励,参与管理;Y理论(自我实现的人)主张管理制度应当保证职工能充分地显露自己的才能,达到自己所希望的成就,实行工作扩大化,工作内容丰富化,以及弹性工作时间等。
管理制度的转变:
工作扩大化、
强制、惩罚———→集体奖励、参与管理———→ 工作内容丰富化、
弹性工作时间
X理论(经济人) 人际关系理论(社会人) Y理论(自我实现的人)
8、试述如何运用合理组织原则。
运用这条原则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怎样合理组合
要做到合理组合,首先要有一个整、分、合的观念。即把整体分解为要素,再对各个要素进行分析,根据要素的功能再按一定的方式重新组合。这个原则中的整体观点是大前提。不充分了解整体的全貌、系统的目标和运动或变化的规律,分析必然是混乱而盲目的。这里的分析是关键,没有分析的整体只是混沌的原始物,就不可能进行合理的组合、适当的组织,不可能按照科学规律进行最佳效益的综合协作或协同考虑,就构不成现代有序的系统。最后是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组合。这样就可以使整体由原来的无序走向有序。有序的程度越高,整体的结构也越紧密,系统功能越佳。
例如,班干部的选择就应当有个整、分、合的思想观念。如果我们只根据学生个人的特长选干部,学习好的学生当学习委员,唱歌好的学生当文艺委员,体育好的学生当体育委员等等,不考虑这些学生的其他方面的能力和在班级中的作用,这样组成的班委会并不能成为班级的核心。应当首先将班级作为一个整体看待,从班级的特点、班级的目标、班级学生的现状等方面对班级进行分析,体育委员应当是在爱好体育的学生中有威信、有组织能力的人,他的体育成绩不一定是拔尖的。其他干部亦是如此。这些有威信、能带头、能组织的学生当班干部,才能使班委成为班级的核心。
(2)合理是相对的
合理组合的目的是使整体优化。但任何优化都是条件下的优化,条件变了,在先前情况下视为优化的结果,也可能并非是最优的。50年代院系调整、课程调整时,视为最佳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是适应了当时科学发展细分阶段的要求。在学科高度综合交叉发展的今天,它不再是最优的,所以要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的改革,以求现在条件下的合理组合。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整体结构的合理性也会发生变化。
(3)合理组合的择优
合理组合应当找出几种可以替代的组合方式进行择优。在确定组织的分工协作时,也最好有几套方案以备比较选择,以使整体功能最优化。没有比较选择,就没有最优。
(4)组合的有序性和聚合性
有序是一个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标志。序具有按次弟区分、排列的含义,它可以表现为要素之间的层次和比例关系。因此,序包括了时间意义上和空间意义上的秩序,反映着事物存在的客观条件。无序即混乱,也反映了系统内部不合理的组合。如行政组织内部人员结构的无序,没有了清晰的上下级的关系,行政指令也就无法有序上下递达,必然会出现组织行为上的混乱;再如工作无轻重缓急,眉毛胡子一把抓,人、财、物分配比例失调。所谓调整和理顺关系,实际上就是把不合理的组合变为合理的组合,合理的组合是有序的。
聚合性是指一个合理的组合应当具有凝聚力,它能把分散的、无组织的状态以及相互独立的要素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如果组织内部存有排它性、异已的力量,而组织自身又没有克服这种力量的能力,这样的组织只能是一个无战斗力的涣散的组织。因此,我们要求组织的聚合性大于排它性,这才可能成为一个合理的组合。而系统的有序性正是系统聚合性的前提和保证。所以要想使组织具有聚合力,首先应当保证组织的有序性。当然,在现实工作中,绝对无矛盾、无冲突的环境是没有的,但我们应当尽可能的使组织有序,以提高组织的聚合性,而不能人为地使组织无序,降低组织的聚合力。现实管理工作中的应人设岗、多头领导、因人设课、任人唯亲、拉帮结派、领导的软弱无能,都会造成组织的无序而使组织涣散。
9、结合教育管理的实际分析戴明环的特点
“PDCA”循环说即戴明环有三个特点:
第一,大环套小环,小环保大环,推动大循环。教育管理各个层次的部门和个人围绕总计划的运行分层地制定各自的计划,并付诸实施,形成大环套小环的管理过程系统,以保证管理过程运行的统一和有序。整个教育组织的一个阶段的管理过程是一个大的PDCA循环。组织内部的各个部门、各级管理,如校、系、室;局、处、科室;各层工作人员都有自己的PDCA循环和依次有序的更下一层的PDCA循环,直到落实到具体部门和个人的具体工作。例如,各系(处)根据学校的年度工作计划(大循环中的P)去制定自己的计划,这就是系(处)管理循环的P。各教研室、科室又根据这个P去制定教研室、各科室的P,接着是个人制定P。上一级有PDCA循环是下一级PDCA循环的依据,下一级PDCA循环是上一级PDCA循环的贯彻落实和具体化。PDCA循环把组织各部门的工作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它们彼此协调,相互促进,保证了学校管理工作的质量。
第二, PDCA管理循环每转动一周,管理工作就提高一步。教育管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设定目标、制定计划、执行计划、检查总结处理的过程。PDCA周而复始地循环转动,每转动一圈就实现了一批目标,解决了一批问题,各方面的工作有了一个新的提高。遗留下来的问题又会通过下一个循环去解决。这就好象是爬楼梯,步步高。
第三,PDCA是一个一体化交叉循环圈。戴明环中的四个环节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线,四个环节是交叉进行的。在执行计划过程中包含着对原计划不合理地方的调整,也并不是全部执行阶段完成后再进行检查,而是在工作的过程中随时进行检查,检查和实施是交叉进行的,处理过程中的纠偏也是在管理的过程中随时进行的。各环节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循序递进,首尾相连,形成一个封闭的系统。
10、联系实际说明如何编制教育计划。
(1)信息的收集与整理
制定计划首先要对计划对象的各个方面的有关情况进行现状和历史的调查了解,全面收集信息、积累数据,充分掌握资料。调查了解,掌握资料、数据之后,紧接着的工作就是对所掌握的资料进行认真的整理和科学的分析。这就是一个对资料进行去伪存真、梳理分类、区分缓急、排出主次、理出问题、辨识因果、预测效应的一系列对资料和数据进行加工的过程。资料、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应当有专人来做。
(2)目标的确定与序化
管理者确定工作目标,首先,要看上级工作目标的要求,这是管理的统一性、整合性原则的要求,管理者必须有一盘棋的观念,本层次教育管理目标的实现是为了上级教育管理目标的实现。其次,管理目标的确定要有自身的特点和创新,管理者要认真参考工作人员收集的有关资料和数据以及他们对问题分析的结果,再根据自己的管理经验,进行全面的思考,抓住组织发展的关键,确定自己的工作目标。再次,要考虑目标的次序、时间和结构。
(3)后果的预测与分析
为了保证计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也为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工作的顺利进行,管理者必须认真地对目标后果进行预测和分析,预测和分析目标实现的可能性,目标后果对教育发展和后期工作的影响,对每一个组织成员的影响,是否会产生负作用,在这个基础上再对目标进行调整。
(4)方案的拟定与论证
这里要求管理者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注意自己现有的条件,现有的内部条件是否能支持所设定的方案。二是注意自己的价值取向,管理者就要认真思考自己的取舍和轻重取向。在拟定方案时,管理者要对现有条件和价值取向进行充分的论证,取舍利弊,在各种方案中选择自己最满意的方案。
11、简析设计组织结构的效率原则(简单联系实际)。
效率原则要求在设计组织结构时,要以最少的机构、最少的人员来实施管理,高效地达到管理的目标。效率原则要求:
(1)同质管理活动归口
同质管理活动归口是说性质相近或类似的管理工作应当归在同一个机构管理,使各管理机构的工作口径尽量加宽,既能使每个机构能充分发挥作用,也能提高部门的工作效率。
(2)集权、分权适当
集权、分权适当是说在组织管理机构的权力分配上,不能过于集中,也不能过于分散。
12、简析设计组织结构的权责对称原则(简单联系实际)。
责权相称原则是指在设置组织机构时,必须确保各组织机构的权力与责任相对应,承担多少责任,就要付予多大的权力;有多大的权力,就应当承担多少责任。
(1)明确权力界限和职责范围
组织机构设置的前提是工作的专业分工,专业分工则意味着完成工作任务的责任分配,因此对于每一个组织机构或职能人员的责任应当有明确的规定。部门和部门之间,职能人员与职能人员之间的职责应当有清晰的边界,以保证管理活动的运行过程中,既不互相推委,又不相互扯皮,事事有人落实,责任有人承担。权力的界定是分层的结果,不同的层级应付予不同的权力,哪一级岗位有多大的权力也应当有明确的界限,权力的大小要能保证其责任的承担,还要保证上不越权,下不侵权。
(2)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
职责权力有效运行的保证是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有权力而没有监督,就会导致权力的滥用,出现混乱,产生腐败。有责任而没有监督,就有可能放弃责任,不负责任,出现失职,影响教育的质量。责、权的归位,在于有力的监督。任何管理机构的设置都应当有一个监督机构,这是常设机构,其职责就是对各管理机构、各管理人员的承责、用权的监督。
13、简析设计组织结构的因地制宜原则(简单联系实际)。
因地制宜原则是说组织机构的设置应从组织的实际出发,不同的组织,其组织管理机构的设置也应有所不同,不能强求一致,而应当因地制宜。
(1)体现组织特点
各地、各单位、各学校应当按照自己的特点和工作需要来设置相关的组织机构,并不能强求一致。各部门人员的多少也同样应当根据工作任务的多少来安排,各部门的人员结构不必是统一的。由于教育管理的共同性,教育管理的主要职能机构是必须确保要加强的。
(2)有利于提高效率
各教育组织的机构设置可以有自己的特色,但组织机构的设置决不是随意的,组织机构的设置要有利于管理,有利于工作的开展和任务的完成;同时组织机构的设置还要考虑到管理的成本,机构运转的效率。能放在同一个职能机构中的工作,没必要划分为两个职能部门的任务,不但工作便于协调,也为被管理者提供方便。但有些工作,虽然性质相同,如果工作量较大,又是常规性工作,放在同一职能部门反而有可能会影响工作效率,因为一个人单位时间内处理的工作量是有限的。
14、联系实际谈谈如何贯彻非常例原则
非常例原则是指管理者遇到原来职责和权力中没有规定的非常事件,可以越级请示和越级指挥。
贯彻非常例原则要求:
(1)及时请示
遇到非常规事件,一般的情况下应当及时向上级管理者请示,不要擅自处理,否则往往顾及了本部门的利益而影响了全局工作。因为不同层级上的管理者看问题的角度和分析问题的思路常常不一样。从全局出发,整体优化的效果,这是管理的一般原理。
(2)特殊情况能越权管理
教育管理过程中若遇到非常事件,情况紧急时,管理者应当机立断,应急处理,即使越出了自己的职权范围,也不能犹豫。这时的越权,要根据事件的性质,或横向越权,或纵向越权。横向越权,是平级职能人员之间的管理交叉,但越权处理问题后应当向对方说明情况,保证工作的衔接和协调。下级管理者遇到非常情况,无法及时向上级请示,可自己先处理,但事后一定要向上级汇报。遇到非常情况,下级没有在场,或没有能力处理时,上级可以越级处理。但所有的越权处理,都要做好善后工作。
(3)将非常规管理转化为常规管理
有一些事件虽然是偶发性事件,但它是新的情况下的规律性事件。说它是偶发事件也好,是非常规事件也好,无非是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在新的情况下是有规律可循的。对于这类事件,管理者应当把解决问题的思路放在规章制度、工作程序的改革和完善上,制定出适应新环境、新问题的法规,使其转化为常规性管理。
15、试论两种调动人的积极性模式的关系。
人有认为这两个模式是两个极端,一个模式强调社会需要,一个模式强调个人需要,其实这两个模式在理论上是互补的,两种模式的结合为管理者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手段和方法。
(1)事实上,人和社会是不可分割的,正是人组成了社会,社会满足着人的需要,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社会的发展也要求人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服从社会的需要。
(2)在组织中,组织的社会目标与组织成员个人追求的目标是可以找到一个结合点的,组织目标的实现,才能带来组织成员个人发展的空间和条件,才能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个人目标的实现依赖于组织目标的实现,而组织目标的实现则需要组织中每一个成员为组织做出个人的贡献,没有个人目标的实现,没有个人的成功,也就没有组织的成绩,没有组织目标的实现。
(3)社会需要的模式要求人从社会需要的角度去调整自己。社会需要模式所提倡的是人的正确的思想观念的形成,主张培养和建立职工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科学的世界观,以形成职工深层的持久性的心理动力结构,让人们追随于社会发展的必然去调整自己,这种调整也必然会影响职工个人已经形成的多元需要结构。
(4)人的需要模式是从个人的需要出发,人的需要是有一定的社会制约性的。人的需要模式是从个人的需要出发从个人能直接感受到的种种需求出发驱动人的行为。这种模式所关注的需要与人的行为直接相连,具有明显的因果关系,对人的积极性的调动有着明显的效果。但是,个人的需要是有其局限性和不稳定性的,个人的需要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当客观条件无法去满足其个人的需要时,个体要么调整自己的需要,要么会遭受挫折,不管怎样,个体都要改变自己的需要,这就是说人的需要是有一定的社会制约性的,人的思想观念对人的需要的影响,正是个体需要的社会制约性的体现。因此,管理者要注意分析和研究职工的需要,运用人的需要模式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也要利用社会需要的模式通过影响职工的思想观念进而引导和调整职工的个人需要。
(5)从管理的角度讲,一是在将职工个人的目标与组织的目标有机统一,二是在用职工正确的思想观念保证其积极性的持久和高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