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200
- 积分
- 12880
- 在线时间
- 32353 小时
- 精华
- 262
- UID
- 1
- 性别
- 女
- 考研年份
- 2014年
- 报考院系
- 公共管理学院
- 帖子
- 19286
- 威望
- 12880
- 金钱
- 61258
- 注册时间
- 2007-3-21
- UID
- 1
- 性别
- 女
- 考研年份
- 2014年
- 报考院系
- 公共管理学院
- 帖子
- 19286
- 注册时间
- 2007-3-21
|
时间是最公平的东西,它不偏不倚地分发给每人每天二十四小时。在郑州大学有这样一群人,即使是八小时外的“非工作时间”,他们也甘于实验室中的寂寞,始终埋头苦干。在他们的时间轴上,晚上9点可能是吃晚餐的时间,也可能是实验刚刚开始的时间。他们将药学研究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结出了一个又一个科研硕果。
他们就是郑州大学药学院科研团队,一群把实验室变成“不夜城”的科研人。每到夜晚,从药学院实验室窗户透出的灯光一日复一日,没有人能准确说它是从何时开始,而这灯光却早已成为学院师生代代相续的传统。
一个人的渴望:多一度的热爱
“当我在科研上有新发现时,我走路都在跳。”药学院院长刘宏民教授说。
从学生时代起,刘宏民就对科研工作保持着一种兴奋,那时他在化学系负责观察核磁仪器,每天早上6点准时到实验室做自己的课题,8点左右顺利完成各项实验内容,他就接着帮其他老师和同学做实验,乐此不疲。
如今,作为院长的刘宏民带领更多和他一样热爱科研工作的同事,组成了学院抗肿瘤新药研发团队。团队人才济济,实力雄厚——“海归”5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的占到80%以上,多人获得过“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级特聘教授”、“省级科技创新人才”等奖励,而团队的平均年龄才40岁。
“每一次的研发都像在挑战极限。”刘宏民形容。团队始终瞄准国际抗肿瘤科研前沿,不断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突破。目前团队主持了10余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团队成员先后参与国家重大科技计划97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863”高技术研究计划项目、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美国国家健康医学研究所、韩国国家科学技术部、日本学术振兴会、德国国家科学院基金、瑞典皇家科学院等国际合作项目50余项。先后参与和主持的纵向科研项目经费总金额累计超过3千万元,横向科研经费及科研项目转让总金额2千余万元。
目前,团队被批准成立了“药物关键制备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河南省药物质量控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为未来更好地开展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都有对科研的渴望与热爱,渴望去完成这个东西,愿意去做,这种渴望是别人强迫不来的,必须自己拼命想去做才能完成,不离不弃,保持热情。”刘宏民教授如是说。
两个人的坚持:郑大版“居里夫妇”
在药学院,有一对被大家公认的“居里夫妇”,他们就是杨华老师和他的爱人孙默然老师。从相识,相知到相爱,杨老师和孙老师相互激励,相互扶持,一起在科研道路上探索。2013年,杨老师和孙老师同时斩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坐实了“居里夫妇”的称号。
每天除了教室就是实验室,甚至在热闹喧嚣的元旦节晚上,杨老师仍然守在实验室,实验室里的安静与窗外迎新年礼花的喧嚣形成了极大的反差。由于实验室的实验设施不够完备,为了实验能顺利进行,杨老师经常自己掏腰包买设备。“做实验的设备一般都是很贵的,杨老师为做科研垫工资的事连其他学院都知道,可他自己认为这没什么。”史进进博士这样说。
巾帼不让须眉,对学生负责的孙老师坚持每节课都备课。为了清晰地讲解课上的内容,孙老师需要收集翻阅大量的相关文献,往往星期四的课星期一就开始准备。除了备课之外,她的一天差不多也都是在实验室里度过的。“家庭、教学、实验同时兼顾给了她很多压力,但是她要强,我不如她。”谈到爱人,杨老师脸上满是敬佩与骄傲。
知道两人申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都通过时,杨老师和孙老师却纠结了。他们更忙了,每天准时8点到实验室开始一天的科研,到晚上11点回家,虽然住在离实验室很近的教师家属楼,但他们中午也留在实验室里。但这对“居里夫妇”几乎没有时间照顾孩子了,有时间就轮流接送孩子,没时间就让邻居帮忙,中午实在没时间就把孩子送到午托所了。“小孩儿今年才刚上小学二年级,正是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但我们俩都没时间去陪他、关心他,想想心里还是挺愧疚的。”杨老师叹了一声说。
实验室间的激励:被氛围感染和带动着
在药学院,师生们的时间是被拉长的。每天早上8点到晚上10点半,一天14个小时的工作量,甚至更多。在药学院,师生们的假期却是缩短的。一周六天工作日,只有周日休息一天,甚至没有周末;每年暑假两周,寒假一周,甚至只有大年夜一天假期。
实验不能间断,他们的科研工作就不会间断。学院里大四的本科学生都会早早选定自己的研究方向投入实验,平日里药学院的实验楼每到夜晚都是灯火通明。这样算下来,比起每天8小时工作,一年有三个月寒暑假的其他师生,他们每年的科研工作时间足足多出2000余小时。
2010年,在美国工作了12年,并有多篇高水平论文发表的赵文教授准备回国。“当初决定回国找工作时,并没打算要回到郑州大学,因为主观上认为很难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像在国外一样能全心全意投入科研的工作环境。”
暑假里,抱着试试看心情的赵文来到郑州大学,大多数学生已经放假回家的校园静悄悄的,可药学院的实验室却大门敞开,一群研究生在实验室里热火朝天地做着实验,丝毫没有暑假的气氛。“我从没有想到在这样炎热的假期里,还有师生坚持在这里做实验。”当天,在刘宏民院长的带领下,赵文一一参观了学院的实验室,了解学院的总体情况。“我被这样的一个师生们全身心投入科研的场面和学术气氛深深的吸引了,当即决定留下来成为药学院科研团队的一员。”
回忆起自己当初的抉择,她笑着说,“好的氛围让自己变得更上进,氛围比硬性规定更重要。”
年轻博士史进进老师是杨华老师实验室隔壁的“邻居”,2014年读完博士毕业时毅然放弃了高薪工作的机会,留在了药学院。现在的他早已习惯了看着寒假中学校食堂从四个合成一个,再由一个缩小到一层,到年关食堂都放完鞭炮关门,全校只剩下药学院的师生裹个大棉袄,在没有暖气的实验室里抱着一箱泡面吃一周的日子。
他与杨华老师虽然一个是药物化学方向,一个是药物分析方向,但他们各自所在的实验室却展开了一场隐形的竞争。“我经常会星期天去实验室,如果看到他们实验室有人,我们没人,心里就有危机感。”杨华老师说。
“对于药学院实验室的师生来说,没有节假日的概念,他们的世界里只有科研,只有实验。他们的人生也因此快乐而纯粹”。 药学院党委书记杜娟这样说。
整个学院的追求: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我国资助基础研究的主渠道之一,重点资助具有良好研究条件与研究实力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创新性基础研究。这是关系到整个药学院的一次战斗,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支持,2013年10月份刘宏民教授就带领他的团队进入了备战阶段,讨论、收集、整理、撰写材料,听取各种专家意见,反复修改,一本80多页的标书在2014年3月份终于完成投递并通过了初审。
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第二轮的筛选是要求答辩人去北京市国际会展中心参加答辩。面对一位院士、两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及其他四位来自985院校、中科院的优秀学者,竞争压力非常之大。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刘宏民教授动员了各个专业的教师,根据各位老师不同的专业背景提出的意见,从PPT结构到内容,从字体颜色到动画,从每页的版面设计到目录和总结等方面都进行了精心设计。答辩前一天刘宏民院长就到达了北京,专心准备答辩内容并继续修改PPT,“仅PPT修改版本就达40个之多”。
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刘院长答辩完成后出门,一脸从容和轻松。凭借着前期充分的准备,团队这一次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我们也曾经失败过好多次,但每一次都是尽力去做到极致,力求最短的时间做最好的事,既然做了就要做极致,这就是药学院的风格。”
如今,药学院实验室的灯光还在彻夜亮着,依然成了校园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学院各科研团队继续在实验室度过一个又一个夜晚,攻克一个又一个科研难题...... (学生记者 王珊珊 王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