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200
- 积分
- 12880
- 在线时间
- 32353 小时
- 精华
- 262
- UID
- 1
- 性别
- 女
- 考研年份
- 2014年
- 报考院系
- 公共管理学院
- 帖子
- 19286
- 威望
- 12880
- 金钱
- 61259
- 注册时间
- 2007-3-21
- UID
- 1
- 性别
- 女
- 考研年份
- 2014年
- 报考院系
- 公共管理学院
- 帖子
- 19286
- 注册时间
- 2007-3-21
|
41,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三)
(1)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具体表现。
(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主要表现有:①资本主义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②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之间的矛盾;③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42,产业资本循环经历的三个阶段和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四)★★★
(1)资本循环:产业资本经过三个阶段,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并回原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
(2)产业资本运动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划分三种资本的目的是为了揭示单个资本连续循环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①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
②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生产剩余价值;
③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商品的出售,收回预付资本价值和实现剩余价值。
(3)资本要保存和增殖自己的价值,必须连续不断地进行循环。每种职能形式上的资本,都要经过循环的三个阶段而回到原来的出发点。产业资本循环就有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三种不同的循环形式。
43,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资本周转(四)★★
(1)产业资本循环的必要条件:①必须保持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列存在;
②必须保持产业资本的每一种职能形式的依次转化,在时间上相继进行。
(2)资本周转是指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都是资本运动的形式。考察资本周转,主要是揭示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资本循环考察连续性
44,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与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划分依据、目的、形式都不同)
(1)固定资本是指以厂房、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部分,它们的价值按每次生产使用过程中损耗的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产品出售后又一部分一部分地收回。划分固定资本和可变资本的目的是为了揭示剩余价值,分析剥削程度
(2)流动资本是指投在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和投在劳动力上的生产资本部分,它们的价值在周转方式上是一次性投人生产过程,随着商品的销售一次性全部收回。
(3)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
①价值周转方式不同;②周转速度不同;③价值回收方式不同;④实物更新方式不同。
45,技术进步和固定资本折旧(四)折旧率=折旧费/固定资本原价值
(1)固定资本的损耗分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两种。按固定资本磨损程度,以货币形式逐步提取资本价值叫折旧费。
(2)无形损耗:固定资本在其有效使用期内,由于生产技术进步而引起的价值上的损失。减少无形损耗的办法:①提高劳动强度②延长劳动时间③提高对机器利用率。
(3)固定资本折旧:固定资本在使用过程中因损耗而转移到产品中去的那部分价值的补偿方式。
46,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四)
(1)资本的周转时间是产业资本从预付一定形式的资本开始,经过资本的循环运动,实现了价值的增殖,然后重新回到原来的资本形式为止所经历的时间,包括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资本的周转时间和资本的周转速度成反比关系。生产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技术水平和生产组织管理。
(2)资本周转次数: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资本所经历的周期循环的次数n=U年/u。
资本周转次数与资本周转速度成正比关系。流通时间取决于生产地点离市场远近,交通和市场供求、通讯
47,影响资本运动速度的因素:(四)★★★
①周转时间的长短或资本周转次数的多少;②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固比率大速慢,流大速快。
48,资本周转速度对商品生产和价值增殖的影响(四)★★
(1)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关系到一定数量的产业资本所能带来的剩余价值量的多少
(2)加速固定资本周转:加快资本周转的结果:提高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率表示预付流动资本增殖程度)
①可以减少无形磨损带来的损失;②可以提高固定资本的利用率,加速固定资本更新。
③有利于资本家及时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取更多的超额剩余价值。
(3)加速流动资本周转:年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取决于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①能节省预付流动资本的数量②使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量增加(增强预付资本增殖程度)
③提高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根本是因为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增加了。
49,社会总资本运行(四)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1)社会总产品的实物补偿(或替换)和价值补偿是社会总资本正常运行的基础和保证。
(2)社会总产品在实物形式上,可分为用于生产消费的生产资料和用于个人消费的消费资料。
(3)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理论前提)
①第一部类(I)即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②第二部类(Ⅱ)即生产消费资料的部类。
(4)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式上,由三部分构成:不变资本的价值(c),可变资本的价值(v),剩余价值(m)。任何社会再生产的内容都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50,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及其两种方式(四)
(1)社会再生产按照它的规模是否发生变化来划分,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①简单再生产:生产规模不变的再生产;②扩大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扩大的再生产。
(2)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从其实现的方式看,有内涵的扩大再生产和外延的扩大再生产两种方式
①内涵的:依靠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要素质量的改善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扩大原生产规模。
②外延的:依靠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数量、扩大生产场所的手段来扩大原有的生产规模。
51,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实现条件及其意义(四)★
(1)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所应具备的基本实现条件是: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即I(v+m)=Ⅱc。可以引申出:
①一是第一部类生产的全部产品在价值上必须等于两大部类所消耗的不变资本价值的总和,即I(c+v+m)=Ic+Ⅱc。这个条件表明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料生产与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②二是第二部类的全部产品在价值上必须等于两大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即Ⅱ(c+v+m)=I(v+m)十Ⅱ(v+m)。这个条件表明整个社会的消费资料生产与两大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2)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有两个前提条件:物质条件是追加生产资料和追加消费资料。
①I(c+v+m)>I c+Ⅱc或I(v+m)>Ⅱc。
②Ⅱ(c+v+m)>I(v+m/x)+Ⅱ(v+m/x)或Ⅱ(c+m-m/x)> I(v+m/x)
(3)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必须使两大部类相互交换的产品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平衡关系。
①I(v+∆v+m/x)=II(c+∆c)必须到外部交换才可以实现的是:I∆v、I m/x、和II∆v
②I(c+v+m)=I(c+∆c)+II(c+∆c);II(c+v+m)=I(v+∆v=m/x)+II(v+∆v=m/x)。
(4)扩大再生产的前提和实现表明:两大部类之间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积累的规模相互制约。
(5)一切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社会总资本运动的规律:两大部类按比例发展才能顺利实现扩大再生产。任何社会再生产的内容都包含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5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和周期性。垄断阶段的资本运行。(四)
(1)实质:生产相对过剩,是生产相对于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过剩。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更新
(2)经济危机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
(3)资本主义国有制及国有企业产生发展的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要求国家干预、调节经济的产物。它①通过国家收购私人垄断企业而国有化;②通过直接投资兴办国有企业;③通过国有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合资的方式来形成。
(4)国有垄断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范围的结合,其组织形式是国私合营的股份公司。
(5)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和干预,方式主要有:①运用法律和行政手段进行调节;②经济计划③财政政策④货币政策⑤社会福利政策
53,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的扩展。(四)
(1)国际分工是指社会分工超越国界形成的国与国之间的分工。生产国际化,是指生产过程本身超出一国范围,在国际范围形成各国生产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格局,它是生产的社会化超越国界向国际发展的表现。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矛盾主要表现在贸易、投资和金融领域
(2)国际分工是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基础,生产和资本国际化又推动着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入。
(3)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范围扩展的主要形式商品输出、资本输出、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是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扩展的主要形式。资本输出的实质是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54,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实质(五)★★统治地位所有制形式决定社会形态性质
(1)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就在于剩余产品归劳动者共同占有,这也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区别于私有制的是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要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须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实行按劳分配。保障条件
(3)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的实现目标。
(4)共同富裕是一个逐步实现的历史过程,是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的。
(5)在我国现阶段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并允许、鼓励一部分地区、企业和个人,依靠勤奋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提倡先富帮助、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5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特征和建立的客观依据(五)
(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①必须加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改革公有制的实现形式;②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与过渡时期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根本不同,区别在于公有制经济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中是否占据主体地位。
(4)确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依据是:
①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
②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是多层次、不平衡的,要求有多种所有制经济与之相适应。初级阶段
③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
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依据。
56,公有制经济的涵义和多种实现形式主要是股份制、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五)
(1)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应该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公有制可以采取独资企业、股份合作制、合作社、股份公司等形式。
(3)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由公有制的性质以及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决定的:
①公有制经济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同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
②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
③公有制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支柱,是国家财政收人的主要来源和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
④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经济基础,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保证。
5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五)其中的劳是以企业为单位的个别劳动
(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基本分配原则。前提是社会主义公有制
(3)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按劳分配原则的特点是:直接原因是旧分工存在、劳动存在差别,劳动是谋生手段。
①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方式的主体,而不是社会惟一的分配原则
②还不可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现。存在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方式是因为存在私营经济
③只能以商品交换实现的价值量所曲折反映的劳动量被社会承认的劳动量、社会必要劳动量为尺度。
④还必须通过商品货币形式实现。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是生产力发展水平。
58,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五)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信息、管理经验等。
(2)生产要素所有者投入各种生产要素,取得相应的收入,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有效利用,作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调动起各方面的积极性。
(3)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贡献参与分配结合起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分配理论的重大发展。市场调节长处:①调节资源②发挥竞争③优胜劣汰;不足:总量失衡两极分化生态
59,加大分配调节力度,理顺分配关系,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促进社会公平
(1)公平是提高效率的前提和保证,只有给劳动者公平合理的收益,才能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效率是实现公平的条件和基础,效率低下,就会直接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长,就不能或难以为实现公平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困。
(3)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前必须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要处理好三个关系:①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的关系;②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两极分化的关系;③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
具体措施:①保护合法收入 ② 取缔非法收入 ③ 整顿不合理收入 ④ 调节过高收入。(形成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少数,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收入分配格局)
①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②要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完善分配制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更加重视社会公平问题,由“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向“效率与公平并重”。★★★★★
6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目前小康特点:低水平、不全面、不均衡(六)
(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以下五个环节:市场是资源配制的方式
①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②培育和发展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③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④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⑤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般特征:(多选把握)
①经济活动市场化②企业经营自主化③政府调节间接化④经济运行法治化。
(4)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有自己的特征:
①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②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共同富裕为目标;③ 在宏观调控上,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的长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