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考研网育博书店

675

主题

0

好友

3000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8Rank: 8

升级  0%

UID
7
性别
保密
帖子
5940
注册时间
2007-3-25

创作 人气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2-14 15:37:0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权威推荐:郑州大学2023年考研内部权威资料【点击查看】
总部地址:郑州大学主校区育博书店
考研咨询热线:13633846090(同微信,请优先微信联系)
---------------------------------------------------------------------------------------
2009年考研政治考前20天核心预测

相关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构成了社会的基本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变化发展,上层建筑反映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构成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2)社会发展的生产力标准及意义:在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主导方面,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进而决定整个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决定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所以,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1)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对外开放是基本国策,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我们要以更积极的态度走向世界,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有机结合,努力在“走出去”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
  (2)国际竞争:国际市场竞争已日益深入到国内市场,我们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与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利于弥补国内资源和市场的不足,拓宽经济发展空间,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竞争与合作相辅相成,基础在经济实力,只有增强国力才能在竞争与合作中双赢。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的这一科学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核心内容):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这一路线的简明概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中国共产党在这一历史时期所明确展示的基本政治主张,是基本路线的展开,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了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基本纲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的有机统一。
  (3)邓小平理论的意义: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它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 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命题角度
  运用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力标准分析改革的依据和意义;对外开放的依据和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党的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发展等等。

  典型例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实现了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探索。这次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因此,从新时期一开始,我们党就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紧紧围绕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理论探索,开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程。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论断的提出,指明了新时期我们党理论和实践探索的方向。
  材料来源:2008年10月29日《中国教育报》

  材料2:
  我们即将迎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1978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我们党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带领人民艰苦奋斗,推动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摘自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07年10月25日

  材料3: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逐渐恢复并日益活跃。近几年随着城乡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环境不断改善:2006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2007年,全国人大通过了就业促进法和劳动合同法,进一步明确了统筹城乡就业的重大战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按照统一部署,积极组织开展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等工作。
  据统计,2007年,农村外出就业劳动力达1.26亿人,乡镇企业从业人员为1.5亿,扣除重复计算部分,2007年农民工达到2.26亿人。外出务工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源泉。
  农业部统计显示,1978年开始的以市场化为取向的农村改革,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性转折点,不仅突破了传统体制的束缚,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1978—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4140元,增加4000多元。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有力支撑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
  材料来源:2008年10月6日《光明日报》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结合材料1、2,结合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分析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
  (2)根据材料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

  【答案要点】
  (1)党的十三大指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这条路线的简明概括。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是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是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提出来的,都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需要。只有坚持两个基本点的统一,才能使政治上的安定团结和经济上的繁荣活跃互相促进,才能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好。实践证明,必须把两个基本点紧密结合起来,两者缺一不可。什么时候这两手抓的战略方针贯彻得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就顺利发展,否则将遇到挫折。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可以从五个层面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是政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奋力开拓的。党的领导是坚持走这条道路的根本政治保证。离开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就会走上别的道路。二是制度依托。一个国家所走的道路,首先是社会制度问题,也就是坚持哪一种社会制度。社会制度包括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即体制),它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是发展内涵。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是发展。中国经济文化落后,发展尤为迫切。发展是硬道理,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线。四是路径选择。发展有一个选择什么样的方法和路径问题。五是目标指引。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是一个全面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
  由邓小平提出和概括、党的十三大确立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核心内容准确的表述。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已经形成一个比较完整、配套、协调的科学体系。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考研的路上,郑大考研网和你一起前行^^
welcome towww.zzuedu.com

675

主题

0

好友

3000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8Rank: 8

升级  0%

UID
7
性别
保密
帖子
5940
注册时间
2007-3-25

创作 人气

2#
发表于 2008-12-14 15:38:18 |只看该作者
相关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 矛盾同一性原理及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即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矛盾双方相互渗透以及相互转化的趋势。这种包含着向自己对立面转化的相互贯通性,最深刻体现了对立面之间的内在的统一性。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是: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已获得发展;矛盾双方相互包含,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矛盾双方彼此相通,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
  (2)社会发展与人的活动的关系:社会和人是不可分的,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社会历史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社会规律总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来实现的。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是一致的。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根本依据、现实基础和重要借鉴: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2)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内涵:科学发展观,就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它是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情况下,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根据中国实际和改革开放的实践提出来的,切合当代世界发展趋势的一种新的发展观。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作了这样概括:“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3)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实现标准:十七大报告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根本要求。第一,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第二,要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三,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第四,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科学发展的实现标准是什么?用一句话来回答,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就是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命题角度
  可以运用矛盾同一性原理及其作用分析科学发展观;从社会发展与人的活动的关系角度分析科学发展观的科学与规律性;运用唯物史观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分析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根本依据、现实基础和重要借鉴;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内涵、根本要求、实现标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改革发展问题等等。

  典型例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胡锦涛强调,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对工人阶级进一步发挥主力军作用提出了新要求。我国工人阶级要成为继续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创新的时代先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立足基本国情,树立世界眼光,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改革开放共命运,始终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身改革创新的伟大实践,坚定不移为改革开放伟大事业贡献力量。我国工人阶级要成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行动楷模,大力弘扬劳模精神,胸怀全局、立足本职,热情开展创新创造,为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新贡献,发扬工人阶级识大体、顾大局的光荣传统,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作出新贡献。
  摘自胡锦涛在同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和中国工会十五大部分代表座谈讲话 2008年10月22日《人民日报》

  材料2:
  把握以人为本的核心地位。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理论内核,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的唯物史观,丰富和深化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反映了时代进步潮流和历史前进方向,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大创新。科学发展观的一切内容都贯穿以人为本的要求,都把以人为本作为逻辑起点。科学发展实质上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与其他发展观最根本的区别。紧紧抓住以人为本这个核心,才能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灵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摘自《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与精神实质》2007年11月14日 中青网

  材料3:
  科学发展观是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在当代中国发展问题上的创造性运用,是在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的同时,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问题的创造性回答。科学发展观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它的内涵。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作了这样概括:“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材料来源: 2008年9月8号 人民网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运用唯物史观有关原理分析,为什么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2)分析为什么“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

  【答案要点】
  (1)社会发展的历史从根本上说是生产发展的历史,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主体,因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也要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坚持以人为本。①以人为本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目标。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终极的、核心的目标。②以人为本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科学发展观内涵丰富,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也就是把实现、维护、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谋求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③以人为本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我们党之所以要提出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也就是要把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到发展当中去。
  (2)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①发展是第一位的,是绝对的,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如何发展的思想和观念,是为发展服务的,离开发展就无所谓科学发展观。②邓小平同志所说的“发展才是硬道理”,一语道破了发展的绝对性、永恒性和对于中国的极端重要性;江泽民同志所说的“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高度概括了发展在党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归根到底是要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而不是否定发展、不要发展、磨灭发展的锋芒、阻碍发展的脚步。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坚持发展“第一要义”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系,通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
》考研的路上,郑大考研网和你一起前行^^
welcome towww.zzuedu.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75

主题

0

好友

3000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8Rank: 8

升级  0%

UID
7
性别
保密
帖子
5940
注册时间
2007-3-25

创作 人气

3#
发表于 2008-12-14 15:39:09 |只看该作者
相关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自在世界又称天然的自然界。包括人类产生之前的自然界,即先在世界和人类产生后人的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即尚未被人化的自然界。人类世界又称属人世界,是指人改造过的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2)两者的关系:自在世界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客观的自然前提,不是与人类无关的世界。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实践是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人类世界中自然与社会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成为社会的自然和自然的社会。
  (2)在理解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问题上,应该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人在强大的自在世界面前无所作为;二是过度地人化自然,改变了各种自然过程,造成生态失衡。这两种错误都会给人类社会的发展造成严重后果。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1)进行收入分配调节和实现社会公平:加大分配调节力度,理顺分配关系,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促进社会公平的必要性表现在:①公平是提高效率的前提和保证,只有给劳动者公平合理的收益,才能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②效率是实现公平的条件和基础,效率低下,就会直接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长,就不能或难以为实现公平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困。③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前必须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
  (2)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要处理好三个关系:①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的关系;②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两极分化的关系;③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
  (3)具体措施是: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形成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少数,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收入分配格局。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还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二是要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三是要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加,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举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五条举措:第一,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第二,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第三,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第四,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第五,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

  命题角度
  从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的哲学观点分析和谐社会的理念;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举措以及结合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解决贫富差距过大,实现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展开分析等等。

  典型例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1:
  2006年10月8~11日,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作了重要讲话。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材料2:
  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材料来源:新华网

  材料3:
  胡锦涛强调,加强社会建设,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尤其要注重优先发展教育,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摘自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的讲话 2007年6月25日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结合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分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简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答案要点】
  (1)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从生产力的角度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存在的物质前提。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发展先进生产力。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也是全国人民的共同社会理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其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必然选择。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解决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要。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
  ①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②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③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④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⑤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⑥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考研的路上,郑大考研网和你一起前行^^
welcome towww.zzuedu.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75

主题

0

好友

3000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8Rank: 8

升级  0%

UID
7
性别
保密
帖子
5940
注册时间
2007-3-25

创作 人气

4#
发表于 2008-12-14 15:39:55 |只看该作者
相关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1)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结合: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调节手段,对经济发展都是必要的。计划与市场是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调节机制,各有优点和不足,需要相互补充、有机结合。全面认识计划与市场各自的优点和不足,是运用好这两种手段的基本前提。运用中必须切实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情况使两者有机地结合。
  (2)规范市场秩序:市场秩序是维系市场有序运行的重要保证,它构成对市场主体行为的制约。当前市场秩序中存在的问题:交易行为不规范,违规行为屡屡发生,特别是假冒伪劣、商标侵权、虚假广告问题突出,损害消费者利益、生产者利益,直接影响了市场的健康发展。存在地区封锁、部门垄断、人为分割市场的现象,限制了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
  (3)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主要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实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在于:是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需要;是社会化大生产和保持社会总供求均衡的需要;是顺利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条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稳。四大目标相互联系又此消彼长,关系复杂,需要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我国要求在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的情况下,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4)政府的经济职能:现代社会国家具有政治和经济两重职能。社会主义国家除了保卫国家、保卫国内安全的政治职能外,国家还具有领导和管理经济的职能。为了保证社会经济总量的平衡、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全国市场的统一,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的宏观调控职能是由政府来执行的。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包括:政府作为国有资产的管理者所具有的职能;政府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所具有的职能;政府作为社会经济宏观调控者所具有的职能。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面临着如下三个方面的主要任务。 第一,解决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至今仍未得到根本性解决的深层体制矛盾。第二,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育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市场经济是在经济活动当事人自主决策、自由交易的基础上,经过足够长时间的博弈而演变、发展起来的经济制度。因此,市场经济的成长、完善和成熟,是一个自然发育过程。在好的环境中,这个过程可能缩短,但不可能超越。第三,适应经济发展、科技革命和对外开放的变化而积极推进体制创新。
  (2)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是: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化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系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命题角度
  从社会发展与以人为本的角度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秩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结合;完善市场结构体系,规范市场秩序;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主要目标,政府的经济职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

  典型例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中国卫生部2008年9月11日晚指出,近期甘肃等地报告多例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病例,调查发现患儿多有食用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历史,经相关部门调查,高度怀疑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受到三聚氰胺污染。
  事件发生后,中国国务院相关部门对此事高度重视。中国国家质检总局派出调查组赴三鹿奶粉生产企业调查事故原因,并在全国范围内对同类产品进行专项检查;工商总局加强了对市场上婴幼儿配方奶粉的监督检查;卫生部组织联合调查组开展该事件的调查处理,并在全国范围内对可能由此造成的婴幼儿患病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同时紧急组织专家研究制定了诊疗方案。其他相关部门也采取了相应措施。
  材料来源:2008年9月11日 新华网

  材料2:
  这几天,河北三鹿奶粉事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我们在谴责不法商人利欲熏心的同时,充分感受到了此次事件中政府的危机处理能力。这种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如同以前政府对于非典和四川汶川地震的及时处理一样。
  三鹿奶粉事件爆发几天以来,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在第一时间作出了明智的反应:一是立即启动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I级响应,成立由卫生部牵头、质检总局等有关部门和地方参加的国家处理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领导小组;二是全力开展医疗救治,对患病婴幼儿实行免费救治,所需费用由财政承担;三是全面开展奶粉市场治理整顿,由质检总局负责会同有关部门对市场上所有婴幼儿奶粉进行全面检验检查,对不合格奶粉立即实施下架;四是尽快查明婴幼儿奶粉污染原因,组织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婴幼儿奶粉生产和奶牛养殖、原料奶收购、乳品加工等各环节开展检查;五是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严肃处理违法犯罪分子和相关责任人;六是有关地方和部门要认真吸取教训,举一反三,建立完善食品安全和质量监管机制,切实保证人民群众的食品消费安全。
  摘自《人民时评:三鹿奶粉事件折射出政府危机处理能力》 2008年9月17日 人民网

  材料3: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要求,二者是统一的,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要改革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必须强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如此便没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是,同时也要看到市场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消极一面,这种弱点和不足必须靠国家对市场活动的宏观指导和调控来加以弥补和克服。
  摘自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159页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结合三鹿事件分析社会发展为什么要以人为本。
  (2)三鹿事件折射出“市场失灵”现象,结合上述材料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
  (3)结合上述材料,分析政府的经济职能。

  【答案要点】
  (1)人类社会发展既是客观历史演进的过程,又是人的价值实现的过程。社会发展的程度最终是通过人的发展程度来衡量的。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价值目的。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不断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原则,它集中而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宗旨。三鹿事件以反面的例证启示我们,违背以人为本必将受到应有的惩罚。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内涵: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都是资源配置方式;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划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标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邓小平这一论断的内涵是: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方式 ;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市场经济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计划和市场都是必要的。
  三鹿事件表明单纯的市场手段难以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市场调节存在“市场失灵”,必须把市场和计划结合起来,加强政府的监管,才能维护好人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3)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所具有的职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相联系,它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职能的一个重要特点。政府作为社会经济的管理者应培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立健全市场规则和法律制度,调节社会收入分配和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证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国家作为宏观经济调控者所具有的职能是生产社会化的产物。政府作为宏观经济调控者,主要承担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检查监督的职能。保证社会经济总量综合平衡和经济结构优化,使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考研的路上,郑大考研网和你一起前行^^
welcome towww.zzuedu.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4

主题

0

好友

3000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8Rank: 8

升级  0%

UID
907
性别
帖子
4275
注册时间
2007-4-3

成就 建设 人气 第一

5#
发表于 2008-12-14 21:47:45 |只看该作者
水儿很强,找资料的功夫值得我好好学习


最怀念,熏衣草的天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 ( 豫ICP备07041838号 ) |

郑大考研网育博书店 Powered by 育博书店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