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党的十七大在提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将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目标和任务进一步概括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二、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基本要求是: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 (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涉及人民群众平等参与社会发展的基本权利。发展教育也是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必须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优化教育结构。 3推进教育改革创新。要着眼于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得到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 4坚持教育公益性质。教育是关系社会公共利益,对全体国民、对国家和民族现在和未来具有重大影响的公共事业,政府负有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必须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规范教育收费,健全公共财政投入和保障机制,为全体国民提供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和条件。 (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条件。我国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这是促进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同时,扩大就业的压力很大,就业形势严峻将是我国今后较长时期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因此,必须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多渠道扩大就业。 1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坚持发展经济与促进就业互动,积极发展经济和调整结构,以发展促进就业,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非公有制经济的中小企业是促进就业的主体,要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尽可能多地增加就业岗位。 2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重大方针。 3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要统筹城市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城乡就业一体化,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要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鼓励和引导大学生面向农村、面向基层就业。 4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要规范企业行为,继续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要加强劳动执法监督,特别要解决好非法用工、超时加班、劳动条件差等问题,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题(1)应当把解决住房问题摆在重要位置;(2)增加保障性住房建设,增加普通商品房供给,加快建立适应全体居民需要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特别要健全廉租房制度;(3)抑制投资性住房需求,打压高房价;(4)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型住房消费;(5)加强市场监管,继续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6)完善住房税收改革,引导居民树立合理、节约的住房消费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