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考研网育博书店

821

主题

0

好友

4005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UID
248212
性别
考研年份
2014年
报考院系
郑大法学院
帖子
1220
注册时间
2012-11-25

新浪微博

发表于 2014-8-19 15:41:52 |显示全部楼层
权威推荐:郑州大学2023年考研内部权威资料【点击查看】
总部地址:郑州大学主校区育博书店
考研咨询热线:13633846090(同微信,请优先微信联系)
---------------------------------------------------------------------------------------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逐渐由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为适应这一变化,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本章内容共两节。第一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及其科学含义、重要意义。第二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等内容,具体是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尤其是民生问题。

  复习指导

  一、教学目的

  了解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掌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方针政策,尤其要理解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

  二、学习重点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等内容。

821

主题

0

好友

4005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UID
248212
性别
考研年份
2014年
报考院系
郑大法学院
帖子
1220
注册时间
2012-11-25

新浪微博

发表于 2014-8-19 15:42:21 |显示全部楼层
  知识点解析

  第一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社会和谐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明确提出要学会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较易于克服困难,较快地建设我国的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党和国家较为巩固,较为能够经受风险。”这些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民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指导方针,必须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使社会更加和谐;要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十六大报告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并对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了全面部署。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必然选择。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反复强调要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其现实依据在于:

  第一,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第二,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第三,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实现执政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21

主题

0

好友

4005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UID
248212
性别
考研年份
2014年
报考院系
郑大法学院
帖子
1220
注册时间
2012-11-25

新浪微博

发表于 2014-8-19 15:42:39 |显示全部楼层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理想状态的一种描绘,是古今中外人们梦寐以求的理想。一般地讲,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统一中发展的,也是在和谐与不和谐的矛盾统一中发展的。

  1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2005年2月,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这六个方面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

  2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以往其他社会形态标榜的社会协调与和谐。一方面,它不同于封建式的“田园牧歌”,也不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更不是现代资本主义式的“福利社会”。另一方面,它也不同于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是迈向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阶梯,是我们的一个治国理想,又是一种治国方略、治国机制,同时也是一种治国结果。

  (2)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这四者是有机统一的,它们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的社会条件。

  (3)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范畴,两者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作为社会建设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21

主题

0

好友

4005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UID
248212
性别
考研年份
2014年
报考院系
郑大法学院
帖子
1220
注册时间
2012-11-25

新浪微博

发表于 2014-8-19 15:43:01 |显示全部楼层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

  1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是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新发展。

  3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体现了党执政的本质要求。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2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3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5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第一,发展是硬道理,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国科学发展的物质基础,坚持科学发展是解决当前国内外一切问题的关键。第二,以人为本,关注民生,解决好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第三,坚持在民主和法制轨道上解决问题;第四,通过深化改革为解决问题提供体制性基础。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它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党要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21

主题

0

好友

4005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UID
248212
性别
考研年份
2014年
报考院系
郑大法学院
帖子
1220
注册时间
2012-11-25

新浪微博

发表于 2014-8-19 15:43:22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定位、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胡锦涛90周年讲话指出: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抓好社会建设,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协调发展。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定位。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根本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实践主体)、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根本目的)。

  2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这就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

  (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

  (4)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5)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6)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党的十七大在提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将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目标和任务进一步概括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21

主题

0

好友

4005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UID
248212
性别
考研年份
2014年
报考院系
郑大法学院
帖子
1220
注册时间
2012-11-25

新浪微博

发表于 2014-8-19 15:43:51 |显示全部楼层
  二、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基本要求是: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

  (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涉及人民群众平等参与社会发展的基本权利。发展教育也是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必须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优化教育结构。

  3推进教育改革创新。要着眼于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得到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

  4坚持教育公益性质。教育是关系社会公共利益,对全体国民、对国家和民族现在和未来具有重大影响的公共事业,政府负有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必须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规范教育收费,健全公共财政投入和保障机制,为全体国民提供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和条件。

  (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条件。我国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这是促进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同时,扩大就业的压力很大,就业形势严峻将是我国今后较长时期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因此,必须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多渠道扩大就业。

  1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坚持发展经济与促进就业互动,积极发展经济和调整结构,以发展促进就业,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非公有制经济的中小企业是促进就业的主体,要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尽可能多地增加就业岗位。

  2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重大方针。

  3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要统筹城市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城乡就业一体化,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要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鼓励和引导大学生面向农村、面向基层就业。

  4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要规范企业行为,继续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要加强劳动执法监督,特别要解决好非法用工、超时加班、劳动条件差等问题,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题(1)应当把解决住房问题摆在重要位置;(2)增加保障性住房建设,增加普通商品房供给,加快建立适应全体居民需要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特别要健全廉租房制度;(3)抑制投资性住房需求,打压高房价;(4)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型住房消费;(5)加强市场监管,继续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6)完善住房税收改革,引导居民树立合理、节约的住房消费观念。

  (五)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六)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人们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活力,同时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增加了社会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必须把完善社会管理作为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任务。

  1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

  2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完善信访制度,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有效预防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

  3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

  4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完善安全生产体制机制,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维护安全生产秩序,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要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全面加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提高防范和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5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和谐凝聚力量,和谐成就伟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党和政府应加强和改善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项工作的领导,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建立有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落到实处。广大人民群众应以积极的热情,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之中,为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作出贡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 ( 豫ICP备07041838号 ) |

郑大考研网育博书店 Powered by 育博书店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