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200
- 积分
- 12880
- 在线时间
- 32353 小时
- 精华
- 262
- UID
- 1
- 性别
- 女
- 考研年份
- 2014年
- 报考院系
- 公共管理学院
- 帖子
- 19286
- 威望
- 12880
- 金钱
- 61259
- 注册时间
- 2007-3-21
- UID
- 1
- 性别
- 女
- 考研年份
- 2014年
- 报考院系
- 公共管理学院
- 帖子
- 19286
- 注册时间
- 2007-3-21
|
《河南日报》2016年5月17日11(理论)版
五大发展理念的人学内涵
辛世俊
核心提示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新理念,是对“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全面深化,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视角解读其深刻内涵,对于增强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古人说:‘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
——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
■理念是思想理论的核心,发展理念是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五大发展理念是总结反思发展经验教训、准确判断发展趋势的思想结晶,具有高屋建瓴的战略意义。
■习近平指出,“五大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理念是否正确,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的成效乃至成败。理论的清醒是根本的清醒。指导一个13多亿人口发展的大国,不能处于理论的“无明”状态。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的理念,必须要有制度和政策的支撑。在当前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利益关系深刻变化、利益需求呈现多元的条件下,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就必须兼顾不同群众的利益,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确保各种利益诉求充分表达,将群众利益落到实处。
一、“五大发展理念”凸显人的精神的地位和作用,崇尚科学理性、探寻发展规律,开辟了科学发展的新境界。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发展的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发展是实践问题,更是理论问题。离开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离开科学发展理念指导的发展是盲目的发展。
辩证法大师黑格尔指出,“哲学的任务在于理解存在的东西,因为存在的东西就是理性。就个人来说,每个人都是他那个时代的产儿。哲学也是这样,它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正是在此意义上,马克思提出“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的著名命题。当我们还没有上升到理性的高度的时候,是不可能全面理解和把握存在的。理念是精神的一种高度。它不是自发的、盲目的认知,而是一种理性的自觉;它不是个别的认知,而是对普遍性的抽象;它不是对个别现象的描述,而是对事物本质的把握;它不是局限于眼前的认知,而是将远大的目标作为必要的参照。总之,理念使人站在了哲学的制高点上,是人的主体性成熟的显著标志。
卡斯帕尔之所以将人的思想看作人的全部尊严,就是因为只有思想才能证明人的自主性、自为性、能动性、选择性、创造性,才能证明人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主体。
“五大发展理念”是对我国发展的时代特征的把握,是对发展规律的深刻总结。习近平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中指出:“古人说:‘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理念是思想理论的核心,发展理念是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五大发展理念是总结反思发展经验教训、准确判断发展趋势的思想结晶,具有高屋建瓴的战略意义。
发展理念管全局。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当前中国的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五位一体的发展。是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全面发展。没有科学的发展理念作为指导,就会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理不清发展的头绪,看不到发展的全局。
发展理念管根本。事物的根本是事物本质的体现。五大发展理念是科学发展的根本遵循,阐明了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和基本原则,离开这些原则,就会本末倒置,被细枝末节所缠绕,陷入“剪不断,理还乱”的窘境。
发展理念管方向。方向是指前进的目标,方向错误,南辕北辙,就不可能到达目的地。毛泽东指出的走什么路的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就是方向问题;邓小平说,改革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也是方向性的问题;习近平所说的避免犯“颠覆性的错误”,就是指方向性的错误。发展理念昭示着发展的方向,就是说它解决了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等一系列发展的根本问题。
发展理念管长远。“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走得远,必须往前看。竭泽而渔,杀鸡取卵,都是近视、短视的行为,是自毁前程的愚蠢之举。五大发展理念,立足当前,面向未来,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永续的发展,是为后代人造福的发展。
理念是否正确,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的成效乃至成败。理论的清醒是根本的清醒。指导一个13多亿人口发展的大国,不能处于理论的“无明”状态。习近平指出,“五大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这句话深刻阐明了发展理念的地位和作用。要完成这场深刻的变革,必须首先解决思想认识问题。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人是精神的存在物,思想是行为的先导。科学的理念是发展的定盘针,明确发展的方向,保持发展的“定力”,坚定不移地走自己发展的路子,是保证科学发展的前提。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要在我们的思想中牢固确立五大发展理念,就必须继承科学发展观崇尚科学理性的逻辑思路,提升发展的辩证思维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开辟科学发展的新境界。
二、五大发展理念进一步回答了发展“为了谁”这个科学发展观的根本问题,使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理念在“获得感”中体现与落实。
人的一切活动都是有目的的活动。马克思主义人学旗帜鲜明地公开主张自己活动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全人类的解放,为了使一切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用党的章程规定自己党活动的根本目的,这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五大发展理念作为党在现今指导发展的根本方针,必然体现党的性质和宗旨。长期以来,我们强调社会的发展,其实,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是不一样的。所谓社会发展,主要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人的发展则指人的知识、能力、素质等的发展,表现在人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幸福指数的提升。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人的发展比社会发展更具有根本性,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实际过程看,社会的发展在许多方面(尤其是在阶级压迫的私有制社会)是以牺牲多数人的发展为代价来实现的。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一个相当长时期,我们也不得不以社会发展为本,但随着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我们可以拿出更多的财富来满足人的各方面的需要,从提出科学发展观开始,我国逐步实现由社会为本的发展观到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的巨大转变。这无疑是一种崭新的发展理念。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的发展理念,必须解决人学的立场问题。立场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对中国共产党来说,不存在什么“价值中立”问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和根本立场。任何模糊党性立场的说法都是极端错误的。据《晏子春秋》载,这年冬天,连下了三天大雪。齐景公身披狐白之裘,舒舒服服地端坐在朝堂侧阶。此时,晏子入见。景公对他说:“奇怪了!几天几夜大雪,可天气却不寒冷。”晏子反问:“真的不寒冷吗?臣听说古代贤君,自己虽吃饱了却知有老百姓在挨饿,自己温暖了却知有百姓在受冻,自己安逸了却不忘百姓的劳苦。可现在,君王却不知道这些。”晏子的批评非常尖锐:天寒地冻,滴水成冰,齐景公不觉得冷,是因为他穿着裘皮大衣,住在温暖的房子里,怎么能知道缺衣少穿、挨饿受冻的人的感觉呢?这说明,立场不是空的,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立场,要想让统治阶级站在被统治阶级的立场上想问题,办事情是不大可能的。现在一些人鼓吹所谓富人的经济学,认为住房价格居高不下是很正常的,因为这些房子就不是给穷人盖的;还有的学者指出,解决出行难的办法,就是提高票价(火车票、机票等),解决道路拥堵的问题,就是提高油价等等。在他们眼里,两极分化是市场经济的规律,何必去违背规律呢?然而,我们不能以这样的理念来指导发展,因为它违背了共产党人以人为本的发展目的。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的理念,必须要有制度和政策的支撑。在当前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利益关系深刻变化、利益需求呈现多元的条件下,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就必须兼顾不同群众的利益,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确保各种利益诉求充分表达,将群众利益落到实处。这就需要细化政策,变笼统号召为专项治理、精准对接,真正让政策接地气、见实效。譬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是解决7000多万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如果从目标上说不能让一个人掉队,确实使人振奋,但不掉队必须要有制度保证和政策的支持。习近平指出,到2020年,通过产业扶持,可以解决3000万人脱贫;通过转移就业,可以解决1000万人脱贫;通过易地搬迁,可以解决1000万人脱贫,总计5000万人左右。还有2000多万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可以通过全部纳入低保覆盖范围,实现社保政策兜底脱贫。再譬如,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户籍管理制度是个瓶颈,不解决二元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由身份带来的不公平就不能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很多,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出台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政策、体制和机制,才能真正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的理念,必须全方位地解决公平正义问题,使人民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有获得感。譬如通过创新发展使人民群众获得创业的成就感,通过诚实劳动获得人生价值的实现感;通过协调发展使人民群众尤其是落后地区的群众获得政策的支持感,对比的变化感;通过绿色发展使人民群众获得空气的清新感、生存质量提升的幸福感;通过开放发展使人民群众获得人际关系的拓展感、实现更大范围和更广程度的交换感、更广阔发展的空间感;通过共享发展使人民群众尤其是社会的弱势群体获得民生(包括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等)的改善感,利益分配的公平感等等。
三、五大发展理念进一步回答了发展“依靠谁”这个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问题,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在发展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任何事情都是要人来做的。发展理念再好,规划的蓝图再好,如果没有人来落实,不实现出来,是没有任何价值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是实践的人学,是张扬人的主体性的人学。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紧紧依靠人民实现五大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根本要求。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要使“人民主体”体现在发展的各个领域。五大发展理念都隐含着一个发展主体问题,这个主体就是人民群众。譬如,创新发展着力解决的是发展的动力问题。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创新智慧,关键是要将这些智慧激发出来。互联网为人民群众施展创新才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平台,“互联网+”这个新的“创新动员模式”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可能;协调发展着力解决的是发展的不平衡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既要发挥发达地区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更要调动落后地区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扶贫先扶志,尊重落后地区群众的发展意愿,调动落后地区群众摆脱贫困的积极性,才能真正做到精准扶贫;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环境问题说到底是人的问题,环境本来没有“问题”,所谓的“问题”,是人的行为造成了环境的破坏,威胁到了人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必须反思人对环境的态度问题。真正解决绿色发展问题,不是个别人的问题,而是多数人的觉悟和自觉行动的问题。环境问题不仅涉及转变生产方式,还应转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譬如13多亿人口,每人节约一度电,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字;开放发展着力解决的是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问题,这就需要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企业是开放的主体,人民群众也是开放的主体。随着国际交往范围的扩大,走出国门的普通群众越来越多,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流动的广告,都在展示国人的气质和形象;共享发展着力解决的是发展的目的问题。发展目的与每个人利益相关。共享发展是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发展。每一个个体既是财富的创造者,又参与对财富的分配。共享以发展为前提。没有千百万群众对财富的创造,就会坐吃山空,失去共享的物质基础。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辩证关系。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就要使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在所有推动创新发展的要素中,人是主体,是最活跃的要素。物也好,制度也好,都是死的,只有人是活的,是具有能动性的。譬如,我们在充分发挥资本作用的同时,又要学会驾驭资本,防止资本对人的奴役。现代化客观上是一个资本积累、技术进步的历史过程,也容易出现机器排挤劳动、资本所得挤占劳动所得的现象。在生产和分配两个环节都应正确把握资本、技术、劳动之间相互替代和依存的特点,妥善处理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实现技术进步和扩大就业的有机统一,提高劳动参与分配能力,促进创造财富和公平分配的协调,更加注重发展成果的普惠性,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要让人民群众成为检验发展理念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习近平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党的这一根本宗旨,决定了我们的一切工作的好坏,都必须由人民群众来判断、来评定。五大发展理念不是先验的、一成不变的简单公式和绝对教条,它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又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得到检验。五大发展理念并没有终结对科学发展的认识,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我们就一定能够不断开辟科学发展的新境界。
(作者辛世俊,郑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