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200
- 积分
- 12880
- 在线时间
- 32353 小时
- 精华
- 262
- UID
- 1
- 性别
- 女
- 考研年份
- 2014年
- 报考院系
- 公共管理学院
- 帖子
- 19286
- 威望
- 12880
- 金钱
- 61259
- 注册时间
- 2007-3-21
- UID
- 1
- 性别
- 女
- 考研年份
- 2014年
- 报考院系
- 公共管理学院
- 帖子
- 19286
- 注册时间
- 2007-3-21
|
2008年1月1日,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州大学化学系吴养洁教授八十华诞。2007年12月31日,学校在南校区逸夫楼隆重举行吴养洁院士从教57年暨80华诞庆祝仪式,来自我国化学界的专家学者、省市各级领导、海内外学生代表,郑州大学领导、学校有关职能部门负责同志和化学系师生200余人欢聚一堂,人们用鲜花和掌声,表达着对吴老先生的崇敬和美好祝福。
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路甬祥,科技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程津培院士,河南省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王文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林国强院士,俄罗斯科学院、法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等多位院士,以及河南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等有关单位领导,美国哈佛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上海有机化学所、河南大学等国内外科研院所有关人士,我校党委书记郑永扣、校长申长雨等学校党政领导以及校内有关职能部门和部分院系都纷纷发贺信,祝贺吴养洁院士80华诞。
在逸夫楼报告厅,吴养洁院士80华诞庆祝活动在学术报告会中开始,专程赶来祝贺的教育部长江学者、北京大学席振峰教授和美中药协会会长吴予生博士分别做了学术报告会,让前来祝贺的人们享受了高水平的“学术寿宴”。
在庆祝活动仪式上,省科技厅副厅长彭亚芳到会并代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路甬祥院士宣读了他的贺信,郑州市委组织部部长王东亮宣读了河南省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王文超的贺信,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宋礼成教授代表来宾致辞,郑州大学校长申长雨代表学校党政领导致辞。
申校长在致词中说,今天是吴养洁先生八十大寿的大喜日子,也是学校的一件大喜事。吴先生在教育和科技战线辛勤耕耘了56年,科研上,他孜孜以求,潜心钻研,在物理有机化学和金属有机化学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我们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教学上,他呕心沥血,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为国家培育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学科建设上,从郑州大学化学专业创建初期,到近年来有机化学博士点、化学一级博士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河南省高校应用化学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河南省化学生物与有机化学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有机化学重点(培育)学科,无不饱含着吴先生的心血和汗水。2003年,吴先生众望所归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填补了河南本土培养院士的空白,这既是吴先生个人的自豪,也是郑州大学的骄傲。吴先生虽已八十高龄,但仍坚持奋斗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他躬耕不止、锐意进取的奋斗精神,求真务实、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正直笃信、爱岗敬业的大师风范,赢得了社会各界的爱戴和敬仰,为全校师生树立了学习的楷模。申校长说,郑州大学正处在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增强,迫切需要像吴先生这样忘我工作、锐意进取的大师和领军人物。我们一定要以吴先生为榜样,求真务实,扎实工作,开拓创新,加快发展,失志不渝地推动学校上层次、上水平,加快创建全国一流大学的步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实现中原崛起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我校副校长宋毛平代表吴院士培养的学生代表在会上发言,送上学生对老师最真诚的祝福。他说,吴先生是我们学生的授业恩师、慈祥长者,我们从他身上得到的是悉心的指导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感受到的是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激励,领悟到的是他为人、为学的真谛,是他对祖国的赤诚情怀,对科学事业的执著追求。吴先生高尚的品格、严谨的学风、广博的爱心,深深地影响着一批批学子,成为学生心中的楷模、永远的追求。
80岁的吴养洁先生精神矍铄,依然是那样的谦逊慈祥、和蔼可亲。他在答谢讲话中这样说,如果说我做了一些成绩,要归功于党的正确领导和学校的支持,是同事们共同努力的结果,我只做了我自己的一份工作。回忆50年前,1958年我来郑大时还是一个年轻人,但转眼间现在就成了一名老人,但我从没觉得自己是老人。今天,大家放弃新年休息日来给我祝贺生日,是在我身上注入了新的能量,使我能够继续前行,我愿意和大家一起继续工作。他说,作为老师,他感到最大的欣慰就是看到自己的学生德才兼备、取得成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对于年轻学子,他引用毛泽东主席的一句话说“你们就好象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衷心祝愿吴先生:学术之树常绿,生活之树常青,健康之树长寿!
吴养洁先生简介:
吴养洁先生是一位著名的有机化学家,他长期从事物理有机、金属有机及大环化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崇高的声誉。吴先生1928年1月1日出生于山东济南,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并留校任助教,1954年至1958年在莫斯科大学作研究生并获苏联化学科学副博士学位(Ph.D),1958年回国到刚建校不久的郑州大学化学系任教至今。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河南省第一位本土培养的院士。他曾先后担任中国化学会理事、河南省化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有机化学》、《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等杂志编委、化学系系主任等职,现任河南省高等学校应用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河南省化学生物与有机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为我国有机化学的发展,特别是为郑州大学和化学系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在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科研生涯中,吴先生主持完成了众多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的科研课题。早在上世纪50年代,在莫斯科大学莱乌托夫院士指导下,共同证明了饱和碳原子上SE2与SN2的反应历程不同,其立体化学构型保持。自60年代以来,提出并证明在某些邻位取代芳基汞分子中有分子内配位存在,以及由此对反应活性、波谱性质与化学动力学特征的影响;提出芳亚甲基芳胺希夫碱的汞化反应经历四元环过渡态,从而修正了含氮配体形成五元金属螯合环的通则;通过金属转移反应开拓了制备手性二茂铁环金属化合物的新途径;发现二茂铁亚胺环钯化合物可以作为Heck反应、Suzuki等反应的高效新型催化剂;制得了一系列大环配体及其与金属离子或中性分子形成的配合物、包合物和超分子;以双冠醚、卟啉与杯芳烃衍生物为载体制得一系列阳离子与阴离子的化学传感器;与糖或氨基酸络合的杯[4]芳烃硼衍生物可应用于生物传感器的制备。在国内外著名化学刊物上发表论文200多篇,曾多次被邀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或大学作学术报告。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发明奖、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和“五一”劳动奖章、国家发明三等奖、河南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郑州大学师德标兵等多项荣誉称号。他教书育人、诲人不倦,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化学人才,他的许多学生成长为著名的专家学者,有的走上了领导干部的岗位。 |
|